蒼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教育的廣闊天地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永遠教不出自己認知以外的孩子。”話雖然簡短,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作為父母或教育者,自身的認知水平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但孩子的未來並不完全由他們決定。
認知,即人的知識、經驗、價值觀等,構成他看待世界的框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或教育者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認知傳遞給他們。父母或教育者的言傳身教、期望和信仰,都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然而,孩子的成長並非只是被動接受的過程。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性格、潛能和興趣愛好。這些獨特的因素使得他們面對教育者的教育時,會有不同的反應和成長。有時候,會超出教育者的預期。
究其原因,便是教育者自身的認知限制了對被教育者的潛能的認識。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同分的落榜同鄉男孩,都想來年再戰高考。結果一個男孩被母親痛罵,認為祖祖輩輩農民的孩子,應該老實回家種地。
另外一個男孩的媽媽則態度相反,非常支援孩子的想法,甚至為了孩子,一個人在舉目無親的城裡幫助孩子報了一個培訓班。她認為孩子的認知超過了她,她應該力所能及地幫助孩子去實現他的理想。
一年後,復讀的孩子考上了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學,最終成就非凡。而那個被母親痛罵的孩子,依然被困在大山中,延續著祖輩過去的貧困生活。兩位認知不同的母親,造就了兩個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有句話說:“這世界,拉開人與人之間階層的,是認知。”在孩子尚未成熟的世界觀裡,父母或教育者便是這個孩子認知的尺度。他們的認知水平,是孩子成長的起點,可能也是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一個孩子最難邁的坎,莫過於父母或教育者的低認知。很多時候,教育最大的障礙,並非孩子自身知識與能力的不足,而是教育者認知的貧瘠。他們用自己狹隘的認知畫地為牢,鎖死了孩子無限的未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與父母或教育者生活在一起,在日積月累的浸染下,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他們認知的影響,甚至被深深烙印,成為他們的影印件。把人參丟在醃蘿蔔的缸裡,最終也是充滿蘿蔔味。
有一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宿命。他們的認知和行為,決定了孩子未來會擁有怎樣的人生。”這就是言傳身教的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認知怎樣,如何引導,給予孩子的認知就是怎樣,能走到的終點就怎樣。
不同孩子的之間,必定會有一定的天賦差異,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真正拉開差距的,是父母或教育者認知差帶來的鴻溝。只有父母或教育者格局開啟,認知提升,孩子才能開啟未來世界的窗戶。
牛頓說:“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個孩子的起點或許不同,但是能看到多遠,並不是取決於他們的起點,而是他身下的巨人有多高,即教育他的父母或教育者的認知有多高。
在教育上,父母或教育者的認知、見識和格局,才是決定孩子人生高度的關鍵。父母或教育者要做的,首先是需要認識到自己的認知是有侷限性的,並不是自己擁有的知識和經驗是全能的,能控制孩子的未來。
其次,父母或教育者需要尊重孩子的獨特性和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特長和興趣愛好,父母或教育者需要用心去發現並培養他們的潛能。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和發展的空間。
最後,父母或教育者需要為孩子提供支援和鼓勵。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作為父母或教育者,需要給予他們堅定的支援和鼓勵,讓他們感覺不是孤軍奮戰,更有信心克服困難,實現自我超越。
你永遠教不出自己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