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向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般人常常把這種只會引用文獻的“權威”誤以為是文化。而那些聰明、擁有學習的慾望和調查能力的人剛接觸到這些權威人士時,會覺得自己十分愚笨,並且感到羞愧。可是經過縝密的思考後,他們發現那些人擁有的只是空洞的知識——因為無法解釋任何事所以毫無用處的知識。那些權威人士都錯了,因為真正的文化和生活息息相關。雖然那些偉大的戲劇家、小說家、科學家——從莎士比亞到歌德,從貝多芬到威爾第,從巴斯德到弗洛伊德——都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他們還是用驚歎、好奇的態度來接觸人群以及和人性相關的事物。他們的知識是用來了解人類的極限,而不是用來炫耀的;他們的知識用於瞭解事物的真正意義,並且將他們的發現加以整理,告訴其他的人。
自古以來,真正有用的文化一直都是知識和觀察生命脈動的完美結合。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惡行
義大利的某個鄉下,一個普通的日子裡,一位少女騎著單車來到河邊,在那兒一邊等她的男朋友,一邊曬太陽。這時突然出現一個男人,他偷看她、欣賞她,想將她據為己有。他走過去跟她搭訕,但少女並不領情。這個男人決定來硬的,少女便用一塊石頭砸他,最後那個男人竟將她勒死了。這是一則廣播和報紙都會報道的社會新聞,沒有比這更簡單又更驚人的訊息了。驚人是因為殺人是非常嚴重的罪行,簡單則是因為害人一向都出奇容易。
大家對惡行常會有一個錯誤的觀點:將它視為一件不正常的事情、一個例外、一種不容易發生的情況。事實上,使壞、害人卻是出奇的容易。在心理學發展之初,弗洛伊德就發現了這個事實,他證明“自我”及“良心”是人們在放棄立刻滿足自己的衝動之後才會產生的概念,而文明則是抑制及時行樂的產物。
我們會問自己:那個人為什麼要欺騙、撒謊、殺人?而答案竟然是因為對他而言,這麼做在當時是最簡單、最容易、最舒服的解決之道。
我們通常會認為惡行和糾紛、狡猾、小聰明有關,其實我們應該把它和衝動、怯懦、懶惰聯想在一起。一個貪心的人只會想到自己,他的心中充滿卑鄙的想法,無法理解別人、認同別人。
坐火車時,你很容易就會覺察到一個貪婪的人存在——因為他們會馬上佔據兩個座位之間的扶手,把他們的行李往你身上推,並且霸佔所有的空間。他們不會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只會掠奪、要求別人。
說謊的人的行事風格也很簡單:他們只會說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他們講了多少個謊言,就能分裂成多少種人格,並一心期望自己前後說辭的不一致不要被人察覺。
相比之下,要做好事就顯得很困難了,因為僅靠一時突發的善心是不夠的。要做好事必須要先認識對方,知道他的希望及需求,將這些需求視為己有,還要能夠預測行動的後果,並且負起應有的責任。一個媽媽只會親吻孩子並不夠,還得要養育他、供他吃穿、適當地呵護他;她必須持續守護他,同時又要避免過度保護,讓孩子可以自由獨立地成長。
所有的美德——從勇氣到無私、謙卑與慷慨——不管是由一種自發性的衝動(如憐憫)產生的,或只是一股對正義的突發渴望,它們都必須具有永續性。勇敢的人必須每次都勇氣十足,公正的人必須每一次都做到無私;他們不能等明天再發揮這些優點,或者只有在週末才變成聖人。所有的美德都必須馬上、當場發揮出來,而且始終如一;只要有一秒鐘不注意,它們就會消失。
最偉大的慷慨會被一時的自私汙染,而謙卑則可能會轉變成自負和驕傲。所有的美德都需要持續的保護、持續的反省、持續的用心,並且用智慧來體會。
害人很容易,奉承邪惡也很容易——在人類的歷史上,有多少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