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鄂溫克族 (第1/2頁)
火醉酒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主播眼裡,少數民族的女孩似乎都是能歌善舞,當然咱們也不排除例外。怒族的歌舞活動要數‘鮮花節’時最為盛大。‘鮮花節’又叫‘仙女節’,是怒族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古老遺風。”
“鮮花節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
據傳說,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一位美麗、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山洞,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乾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
阿茸姑娘受害的這天正值農曆三月十五,每年的這一天,仙女洞旁的山坡上鮮花盛開,怒江兩岸三山九鄉的怒族男女老少便雲集山坡,採摘鮮花祭奠仙女。在這裡人們要盡情歌舞三天三夜,歡跳優美的達比亞舞,粗獷的嘎,奔放的庫嚕羌,而每次的歌舞活動都以庫嚕羌掀起高潮。”
蘇久一邊欣賞著怒族的傳統歌舞,一邊說道:“其實許多節日的來源都是一個神奇的故事,比如說除夕夜、元旦、清明節等等。對了,相當有名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其實也是假的,主播似乎聽人提起過一嘴,似乎梁山伯與祝英臺都不是一個朝代的,祝英臺比梁山伯早了上百年,之所以會有這個故事還是由於祝英臺的墓地正好在梁山伯墓地的下面。”
“這些神話故事,大家聽一聽就行了,千萬別當真。”蘇久前兩天從萬界商城裡得知,這世間竟然還有“靈”的存在。所謂“靈”,是指世間本沒有這個人,但因唸叨的人多了,眾多的信念或者說執念讓“人”活了過來,成為了“靈”。她擔心的是大清位面,鬼知道大清那邊會不會有“靈”的存在。
封建迷信要不得,那些神話故事聽聽就算了。
提到婚姻制度,蘇久就覺得怒族的祖先太有先見之明瞭:“怒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歲以上才提親,看重哪家的姑娘後,由能說會道者上門提親。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許,商定彩禮後,即不得反悔。這個結婚年齡可是跟現代差不多,比起漢族等民族的十三四歲就結婚可是強多了。”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製作時,選用當地特有的一種石片打製光滑,當石板鍋。燒熱後塌入麵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鬆軟香酥,別具風味。
“直播間裡也有這種石板鍋售賣,想要嘗試怒族特色石板粑粑的朋友們可以去衝了!”蘇久翻了一下自己的直播稿件,說道:“關於怒族的事情,我們今天就談到這裡,接下來即將要講解的是鄂溫克族。”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族也確實是住在大山林中。
鄂溫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皮製為多。用狍皮、鹿皮、羊皮等製作冬季長袍、褲子、套褲、靴子、帽子、手套、襪子等。婦女的衣袍以布制的為主,在農區衣袍要鑲邊襯裡,穿長袍時外面罩長、短坎肩。
男子的帽子呈圓錐形,頂部有紅纓穗,多以藍布為面,夏季為單布帽,冬帽用羔皮、水獺皮或猞猁皮製作。鄂溫克人的皮手套多種多樣,其中5指手套縫有美麗圖案,很是精製。用狍、(犭+罕)腿皮做的靴子,美觀、防潮、輕便、耐磨,適於在山林雪地上行走。
“直播間即將上架鄂溫克族的傳統服裝,身處寒冷地區的朋友們可以直接下單了,鄂溫克族的傳統服裝絕對保暖,另外,皮手套、靴子、皮帽等保暖神器,建議有需求的朋友們一定要多備兩套。”這次蘇久沒有穿上去展示,主要是洞天福地裡太暖和了,壓根兒用不到保暖。
看著庫存清空,蘇久笑了笑,繼續道:“一般古代人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車、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