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歷史上有過類似的例子嗎?也就是兩位君王單挑,贏的獲得全部。
諸夏這邊不太好說,同時代的希臘文化圈則是相當流行,沒少發生國王單挑的事情。獲勝的國王也的確能夠享受一切,輸了的不一定會死亡,極可能是輸的國王變成獲勝國王的臣子或附庸。
呂武的聲音很大,要說傳遍到整個戰場則是沒有可能。
會有人將聽到的話傳下去,荀軍這邊太多人竊竊私語,慢慢形成了一片「嗡嗡嗡」之聲。
「漢王說笑了。」中行吳倒是很想,只是清楚自己在單挑中哪怕是一成的勝算都沒有。
兩軍矚目之下拒絕有點丟臉,總比送命好,是吧?
中行吳也知道自己拒絕會打擊到軍心士氣,之前若說掙扎的成功率還有四成,一句話之後可能就掉到了三成,何等心情很是可想而知了。
這個就是諸夏為什麼在開打前有致師的原因,武將單挑其實只是表層,更多的是為了達到提振士氣的作用才是內在。
中行吳不給呂武說更多話的機會,低聲催促御戎趕緊調轉戰車回去本陣。
走了,荀王吳的戰車看著有些慌張地掉頭,使得荀軍本陣的喧譁聲更大了。
換作是以前,有誰騎馬出場,少不得會受到敵人的嘲笑,讓本方將士覺得很丟面子。
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漢國的騎兵一再逞威,太多能夠拿得出手的戰績讓世人知道一點,諸夏……或者說漢國的騎兵跟異族騎兵雖然都是騎馬作戰,發揮出來的戰鬥力則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認識到騎兵的兇猛,春秋到戰國時代的人們又不是慫人,才不會玩那種自己騙自己的遊戲,發現什麼強大想要學習,難以學習則是尊重現實,忌憚就表現出態度上的尊重,努力找剋制的辦法,才不會玩嘴炮自嗨就回家當鴕鳥了。
呂武就在看荀軍中數量有點過多的長矛兵,他知道那些手持長矛的荀軍士兵就是用來針對漢軍騎兵的兵種了。
其實,要是懂得使用長柄戈矛來對付騎兵,戈矛比長矛用在對付騎兵的效果會更好一些。可惜的是荀國那邊沒有人找到訣竅,他們又無法組建數量足夠的騎兵。
說荀國沒有足夠的騎兵,原因是荀軍之中也能看到騎兵部隊,他們被安排在軍陣的左右兩翼,看數量合起來約有三千左右。
要是在仔細觀察,能看到荀軍馬軍裝備了馬鞍和馬鐙,就是不知道有沒有裝備馬蹄鐵?
並不是所有的馬都能作為戰馬,有一二十年的時間讓荀氏去摸索,怎麼都能摸索出那個道理。
所以,荀軍馬軍的戰馬絕對是經過層層挑選,看去卻是依然顯得馬背高度不足,戰馬的其餘體態也全面劣於漢軍騎士的戰馬。
漢國這邊開始組建騎兵是在二十三年前,起初為了尋找合適的戰馬,呂武還不斷向北以及向西北探索,滅掉狐氏以及白翟可以稱作「奪馬之戰」,比劉徹為了獲取西域良馬發動戰爭的時間提早了五百年以上。
現如今漢軍的戰馬是經過一再擇優培育,馬背高度普遍在一米三十左右,足足高了荀軍戰馬約十厘米左右。
漢軍戰馬與荀軍戰馬在體態上的差距挺大,耐力、爆發力等等方面需要打過才知道了。
一陣陣的戰鼓聲被敲響,兩軍的傳統戰車兵以及步兵開始緩緩推進。
比較突然的,戰場上傳出了號角之聲。
呂武看向了號角聲傳來的位置,確認是荀軍那邊吹響,並不是己方。
號角聲中,荀軍左右兩翼的騎兵加速向前,不是對著推進中的漢軍進行逼近,各自往左右兩翼進行遊弋。
「還真被中行吳學會了?」呂武心想。
荀軍僅僅是出動了三千馬軍?這麼點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