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崇文館內設有六堂三級,實行積分制度,將館內學子按照學業成績和品德為人分往不同堂舍學習。
積分越多,進的堂舍越高階。
沈瓔所處的隨心堂便是館內最高階的堂舍。
隨心堂裡的學子透過三個初級堂舍、兩個中級堂舍的學習與考核,待升入隨心堂時,俱已成為文理皆優、經史兼通的一等人才。
而沈瓔,在這群一等人才裡也是佼佼者。
他開蒙早,九歲時,別人還在學《發矇記》、《啟蒙記》,他已經以一等的成績過了童試。
之後他在試場上一路通暢,十三歲中舉,十四歲成為會元,不出意外,他將是那年當之無愧的狀元人選。
所有人都這麼想。
可誰也沒想到,他竟沒去參加殿試。
事出不巧,他那遠在南昌鄉下的祖父去世了。
時人重孝,不止官員有丁憂制度,就是普通百姓家遇白事,也會自發停止一切家庭事務,專心守孝一月。
但沈瓔只是個少年考生,且當年的主考官與宋嚴帝商討過,認為此子才情百年難遇,特別准許他不必過於守制,依然可去參加廷試。
沈瓔十分感念主考官與宋嚴帝的知遇之恩,最後拒絕了這個誘人的提議,老老實實回家為祖父守了三年孝。
他幼年喪父,母隨之改嫁,新丈夫是走街串巷賣貨的貨郎。
他早慧,明白母親再嫁意味著什麼,於是提出他與弟妹絕不改姓與繼父生活。
繼父大怒,挑唆沈母將他扔給祖父,沈母怕被新郎拋棄,便順從地丟下三個孩子與新婚丈夫離去。
沈瓔的祖父一介農民,除了種田什麼都不懂,本以為兒子成家立業後可以歇歇了,不想老年失子,悲痛之餘還要撫養三個豆丁似的孫兒,健朗的身子骨很快萎縮下去。
好在沈瓔懂事,有他幫扶照顧弟妹,老人也輕鬆不少。
祖孫幾人靠著兩畝薄田相依為命多年,感情深厚非比尋常,因而一接到祖父訃告,沈瓔就決定放棄殿選,回鄉料理祖父葬禮。
即便青雲路近在眼前,他也不曾改變心意。
大儒青羊子聞說,嘆道:“品性端方,如玉君子當看沈家大郎。”
如玉公子的名號就是那時被叫響的。
宋嚴帝對沈瓔印象很深,是故算著他孝期一滿,即刻派人將其接回京,著令吏部替沈瓔銓選個合適的職位。
時年十七歲的沈瓔已成長為一個清俊郎君,在被州府高官歡天喜地迎進京城的路上,他年輕白皙的臉上始終淡淡的,好似一躍成為六部與各使司爭搶的人不是他一樣。
沈瓔進京的第一件事是進宮向宋嚴帝謝恩,而在朝見時,他再次拒絕了宋嚴帝讓他當官的提議。
他說自己退處林野三年,未務實學,以世人盛讚之虛名取官入仕,實在受之有愧,望宋嚴帝收回成命。
宋嚴帝被他的氣節打動,認為他小小年紀,卻沉穩虛心,難能可貴,轉而想起自己那幾個庸才兒子,便感慨萬分地將沈瓔安排進了崇文館——沒有生出天縱奇才的兒子,是他的遺憾,但能把奇才留在庸才身邊,替庸才做事也是可以的。
為了奇才能安心為庸才的未來努力學習,宋嚴帝還賜沈瓔府邸一座、僕婢若干,甚至接來奇才的兩個弟妹,使奇才徹底落戶於京城。
奇才果然不負眾望,入崇文館不到半月,便透過三個初級堂舍的考核,遷升至中級堂舍,又一月,侍講觀其文理條暢精美,批以優等成績準其進入高階堂舍隨心堂。
*
宋韞託著書箱走到隨心堂門口,聽著屋內徐夫子不急不緩講課的聲音,一時有些緊張。
其實以她不學無術的底子,若非靠著父皇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