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西洋人談西洋史,常常有某一民族衰亡,另一民族繼起的說法,或是某一文化崩潰,另一文化誕生的說法。湯因比(arnoldtoynbee)與前人不同的地方,是改用&l;社會&r;一詞,代替&l;民族&r;或&l;文化&r;,並且補充了一點:某一社會崩潰之後,其構成要素可能被次一社會所區域性儲存。湯因比喜歡說,&l;中國社會&r;在佛教進入之時已經崩潰,此後不再有中國社會,而只有&l;遠東社會&r;。
……
&ldo;在實質上,中國史與西洋史不同。我們的周朝,十分燦爛,卻不是曇花一現的希臘;我們的漢朝,十分雄偉,而不是一衰而不可復興的羅馬。我們中國人具有西洋人所沒有的韌性,我們的朝代雖有興亡,國勢雖有盛衰,而我們的民族自從埃及、巴比倫之時便一直屹立於東亞,不曾死亡,而且繼續發展。
---------------
序(2)
---------------
&ldo;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或其修訂人毛宗崗,說出一句令人難以駁倒的話:&l;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r;這等於說:&l;治久必亂,亂久必治。&r;這種話,西洋人說不出來。他們對於他們國家的未來,不可能有如此樂觀的信心。&rdo;
掩卷沉思,細細想來,果真如此。西方人凡談起其歷史上的朝代更替與國家興衰,幾乎無不與悲劇聯絡起來,大至國家民族的悲劇、小至個人家庭的悲劇,皆源於&ldo;亂&rdo;。而在中國,誠然有《桃花扇》、《長生殿》這樣的歷史悲劇,更多的則是像《三國演義》這樣的浪漫主義歷史小說,反覆演繹著&ldo;輪迴更替,興衰使然&rdo;的道理,儘管有&ldo;是非成敗轉頭空&rdo;的感慨,卻都能&ldo;盡付笑談中&rdo;。所以讀中國歷史,是件&ldo;美妙&rdo;的事,亂世的歷史,尤其如此。
讀史的最大樂趣,在於它勾起人的思考,使人不論是對過去,還是對未來,都會產生一種急切的探知究竟的慾望。這種慾望,乃是人的本性,因為這&ldo;外界的刺激&rdo;而爆發出來。歷史本來是過去的事情,卻與現實緊密相連,讓讀者能夠與前人同呼吸共命運,隨之產生內心的共鳴。
人生能有這樣美妙的經歷,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縱橫十六國》系列最初是貼在浙大的兩個論壇:飄渺水雲間和笑書亭上的,前後連載了近兩年。後來有幸得到某些網友的喜愛,轉載到了其他許多網路論壇上,我在自己的個人主頁上也留有一份原稿。這次重慶出版社非常誠摯地找到我希望出版整本書,讓我十分感動。我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在原稿的基礎上作了不小的修改,增加了數萬字,並在正文後附上了帝王紀元表、年表和人物索引表,便於讀者查閱相關資訊,希望能夠對讀者有所幫助。
至於我自己,則再無其他的奢望。寫一點東西,即使只有一個讀者,我也已知足。
陳 羨
2006年3月於加拿大艾城
---------------
前言
---------------
‐‐這是《三國演義》的尾聲,也是十六國故事的序幕
西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晉軍大舉伐吳,僅僅半年之後,苟延殘喘於江南一隅的東吳即告滅亡,吳主孫皓面縛輿櫬出城投降,延續了60年之久的三國分立局面,終於結束。
幾個月後,孫皓被押送到洛陽,晉武帝倒還不錯,賜他個歸命侯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