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熱胖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紙帶穿孔記錄訊息,出現的時間挺早,在十八世紀早期,便已被髮明,主要用在紡織業中。
而穿孔指令帶,在1846年,便被用在了電報打字機上,隨後還據此原理,發展出了穿孔卡製表機,可在卡上儲存更多訊息。
現下,在國外已得到了較廣泛使用,像ib前身,便是一家制表公司,成立已近半個世紀。
而基於穿孔線帶及紙帶機在通訊上可能的應用,兩人還在此基礎上,完善了此地,甚於各自推測的運作方式。
駱一喬推測的,稍複雜些,認為對方會利用礦石接收的特性,全天候待機,一旦對面呼叫聯絡,可隨時進行接收。
其開機傳送情報也一樣,對面先傳送來聯絡時間,然後等待這邊響應,這邊則在約定時間,迅速開機並藉助紙帶機,短時間內傳送大量迅息。
至於具體如何實現的,需後面具體研究,在他們看來,技術上並不存在太大問題,為何他們實際中未曾使用呢?只不過是沒必要、不值當罷了。
這會讓相關工作更加繁雜,裝置要求更高,成本這些也一樣,可靠性之類也可能存在問題,尤其在軍事上,軍隊可不是整天在城裡建築裡待著,錯綜複雜的戰場環境,用紙帶就是個笑話。
哪怕在諜報工作中,也並沒有多大效用,雖然這可以迅速傳送大量情報,但紙帶長度、速度等同樣有限,其上資訊也不算高,所以情報量也是有限的。
最多將一份常規長度的電文,壓縮在較短時間內傳送,但只要敵人摸清你用的手段,同樣可以採用相應手段進行接收,以此監聽,因為這並沒有改變,電波傳送後是公開的這一特點。
只要這一特點未變,那無線電通訊手段,最正確的發展路徑,便是編碼,也就是無法阻止對方監聽接收,那便阻止其破譯訊息,至少在這個時期如此。
也就是說,這個手段只要被察覺了,理論上便可視為失效,在別人未發現前才有用,註定只有在極有限範圍內利用,像是現在情報處偵聽定位能力得到長足進步,便採用此法應對。
當然了,失效也只是理論上,短時間內迅速完成發報,對於偵聽工作還是帶來了極大考驗,畢竟受限於資金、裝置、人員這些,他們無法實現對通訊頻段的實時偵聽,只能逐一檢索,這便會留出空檔。
據此,駱一喬還結合礦石接收的特性,提出一個猜測,那便是對方很可能還透過礦石接收,對他們的偵聽工作進行了反監聽,再借助他們檢索空檔進行發報。
這點,也能解釋,出現較多的礦石數量及種類的疑問,還有對方在煙囪上費了那麼多心思弄天線,顯然也是為配合礦石接收,說是掩護有點太牽強。
至於楊海城的推測,那便簡單了,對方就是利用接撥來的現成電話線路,使用電話機難感應的微弱電流,再利用穿孔紙帶及相應裝置迅速發報。
他堅持這個的理由也很簡單,沒有駱一喬提及的那般複雜,又要呼叫,又要發報約定時間,還要反偵聽啥啥的,只要電話撥入撥出,再傳送約定聯絡訊號,立馬便能進行聯絡。
而且,這還無需對方時時守在裝置前,電話機響了,去檢視一下便可,尤其在約定通訊外的緊急聯絡上,這可要靠譜太多。
另外,楊海城還從反諜行動的角度,指出這夥人的前身,疑似只是一支外勤團伙,不見得具備完成駱一喬所提,那般繁複的操作。
且根據監視這些,也並未反映出,有長期監聽跡象,雖然從外面無法看見所有人是否都在工作,但若全天有人蹲在設番前,必然需要黑白輪班,不論是因此帶來的白天休息,還是夜間換班,動靜都是比較容易發現的。
最後,還不忘提及,礦石接收的可靠性並不是太佳,尤其遠距離的通訊,效果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