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第1/2頁)
[美]丹尼爾·J·布林斯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外國觀察者的角度看,美國人實際上是建立了一種生產&ldo;不完美&rdo;產品的體制。在大部分英國人的心目中,那種&ldo;剛能滿足工作要求&rdo;而未經進一步磨光和裝飾的產品不能算達到最高水平。二十世紀後期的美國生產體制則更進一步褻讀了舊世界名匠心目中&ldo;完美&rdo;的觀念。因為,如果說十九世紀的美國生產體制是要生產&ldo;剛能滿足工作要求&rdo;的產品,那麼,二十世紀的美國生產體制則實際上是要求產品&ldo;決不比所需的效能好一分&rdo;。現在也許有些美國人會認為,零部件通用互換制本身也已成為一種浪費,因為它要求不必要的、而且是代價很高的精確度,二十世紀的美國在生產體制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進展,源於美國人毫不含糊地接受了對&ldo;不完美&rdo;一詞更新的解釋,而這也應當歸功十統計學的興起。
美國這種非凡而不太為人知道的成就叫作&ldo;統計學質量管理&rdo;。到二十世紀中葉,這個詞已成為工程術語,表明在工廠組織中應用統計學來把質量表達為數量的一種方法。雖然其基本理論概念來自國外,但這種概念大量而創造性的應用則主要出自美國。
把統計學變為工廠組織的一個工具,沃爾特&iddot;休哈特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一九二四年,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工程師,在西部電力公司(該公司為貝爾電話公司製造裝置)新成立的檢驗科工作時,工廠的檢驗記錄使他感到茫然。他的任務是設法使用檢驗資料,以便更經濟地生產一種統一的產品。在休哈特之前,國外一些工廠曾試用過統計抽佯的辦法。但是國外的抽樣主要是為了評價成品的質量,也就是說,是為了了解生產工藝到底成功到什麼程度。休哈特提出一個新的見解,即,不僅可以利用統計學去發現生產過程是否令人滿意,而且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利用統計學重新計劃和控制生產。他把統計學變為工業預言的工具,使工廠統計數字從歷史資料轉變成了生產手段。
休哈特思想方法的核心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國外形成的一種基本的新概念。到一九○九年,&ldo;公差&rdo;一詞已進入機械學詞彙並具有了新的含義‐‐它表明&ldo;一臺機器或一個零件的尺寸中可容許的偏差量&rdo;。當然,使用極限規的想法以及機器生產中關於公差的新概念,同整個零部件通用互換體制的設想幾乎是一脈相承的。因為,新的美國機器生產體制一方面強調精確度,使用卡鉗、極限硯之類的測量工具,又依靠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為精確的機器產品,另一方面,它也有賴於一種新的折衷辦法。所以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來確定產品是否剛剛恰到好處。正如歷史學家尤金&iddot;弗格森指出的,所有這一切的前提就是接受不完美這個概念,即,如果實際上不可能達到絕對精確,那麼,它就是多餘的。唯一慎重的工業目標是達到足夠的精確,所以過去那種力求達到&ldo;完美&rdo;的格言應當改一改了。
休哈特解釋說,含混地提出要生產&ldo;更好的&rdo;產品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生產出成本又低又更加令人滿意的產品。首先應當為產品的每一部分定出具體的、以數學方法界定的、有限的目標。現在己可以利用統計學和數學的機率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所制定的目標。休哈特思想方法的核心就是不完美的概念。他認為,任何體制下的產品都不能沒有&ldo;缺陷&rdo;。因此他強調,在生產任何產品之前,應事先定出可接受的缺陷的最大限度。然後,就可以組織生產,使最後存在的缺陷不大於這個限度(但也不一定小於這個限度)。休哈特簡單得出奇的意向就是從不完美這個概念出發,建立起一種生產體制,這種體制基於一個常識性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