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朝野僉載》是一部稗史筆記,雖然總體上可信度很高,但這個段子卻不免太像個文學故事。
裴炎其實是死在他的原則立場上了。他作為朝廷最高位置的命官,顯然不可能去參與一個區域性的地方叛亂;但他又很希望這場叛亂能起到迫太后還政的作用,所以不肯為太后去當平叛的前驅。
他試圖兩面取利,可是自身的迴旋餘地實在太小,因而竟然被逼死!
他死時,還是相當有骨氣的。
大丈夫,事不成,慨然一死而已,哪有什麼軟話要說!
當今也有學者分析道,武則天殺裴炎,內心實際上還是甚惜之的。按理謀反是要族誅的,而裴炎&ldo;謀反&rdo;,卻只死了他一人。也許,武則天此舉,就像曹操伐袁術時做的那樣‐‐借你的人頭以安軍心。
在此之前,裴炎曾因嫉妒,排擠過在平定突厥中立有大功的裴行儉,後來更是參與了太后的廢帝密謀,所以當時人對他評價不是很高。他死了,有人還覺得他這是活該。說他居中掌權,親受顧命,卻未能盡到匡救時局的責任,只顧行伊尹、霍光之謀,將國家大權拱手讓人,為虎狼添羽翼,現在死了,也是應得的(見《唐新語》)。
惟有他一心想扶起來的睿宗,對他念念不忘。睿宗二次當皇帝後,給裴炎以極高的評價,說他是&ldo;望重國華,才稱人秀。宜追賁於九原,俾增榮於萬古&rdo;,追贈他為益州大都督。裴炎的兩個兒子,長子彥先後來當了太子舍人;次子伷先當了工部尚書,都還相當不錯。
如果說裴炎被斬,以及幾個和他同氣相求的宰相被貶,還算是事出有因。那麼,大將程務挺被卷進此案,則完全是冤枉的了。程務挺在那樣一個時刻寫密信給武則天,為裴炎說情,正顯出他的坦蕩和顧全大局。如果他真是裴炎的同黨,那時候就應該避嫌,穩住陣腳看看風向再說,但他卻是直言不諱地表了態。此外,用密信的方式,也說明他不想給武則天添麻煩,並沒有公開自己的態度,免得推波助瀾。
當然,這事他也可以完全撒手不管。但是程大將軍性格剛直,兔死狐悲,為國為己他都是非說不可的。
他的悲劇,正是天所註定!揚州叛軍中的兩位頭領唐之奇、杜求仁,又恰好與他友善。本來他的密信,就使武則天內心感到不悅,此時便有人進讒言,說:&ldo;程務挺與裴炎、徐敬業通謀!&rdo;
這一下,武則天不能不感到極度震驚。程務挺位高權重,手握重兵,於西北獨當一面,在文武大臣中威望甚高,萬一真的是也有&ldo;異圖&rdo;,其能量將遠超過一介文士。對這一說法,武則天並未去求證,因為她認為,如果是真,求證無疑於逼程務挺速反。反正程將軍與裴、徐兩股勢力都有扯不清的關係,乾脆寧信其有,一起收拾掉算了。
為避免引起更大的震盪,對程務挺的處置,錯後了一個多月。到十二月二十六日,徐敬業叛亂已完全平息後,武則天方才秘密派遣左鷹揚將軍裴紹業,在軍中斬了程務挺,同時誅連全家。
可憐將軍為國戎馬一生,死得不明不白。他在前線,一向威震敵膽。東突厥聞程務挺死,都喜出望外,歡宴相慶,然而他們對將軍又非常敬佩,為他建了祠堂,每次出師徵戰,必先來此禱拜。
《舊唐書》裡對程務挺評價很高,而且對他的死因也有獨到的分析,說是&ldo;務挺勇力驍果,固有父風,英概輔時,克繼洪烈;然而苟預廢立,竟陷讒構。古之言曰:&l;惡之來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嚮邇。&r;其是之謂乎!&rdo;
程將軍的忠勇是沒什麼可說的,錯就錯在不該貿然參與廢立。他之橫死,進讒言的人也許並非阿附太后之徒,而很可能是憎恨太后臨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