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再下來,是對大唐袞袞諸公使出攻心戰術,說你們&ldo;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rdo;
而後又給諸君指出一條&ldo;轉禍為福&rdo;的光明大道,就是&ldo;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rdo;。
最後,駱大才子激情奔湧,氣吞山河,以無比豪邁之句收篇:&ldo;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rdo;
這一篇煌煌檄文,端的是人間極品!既文辭華麗,且氣勢磅礴,曉以大義,誘以大利,做足了討逆先攻心的文章。
當然,今日裡也有史家認為,這裡面多華而不實,捕風捉影者有之,無限上綱者有之,誇大其詞者有之。但是檄文就是檄文,自然要挑有利的說,只要能煽動人心,就是好檄文。實與不實,彼時彼地誰還能去細究?
徐敬業等一干義軍頭領看了文稿,都讚嘆不已。
是啊,他們怎能不讚嘆?他們讀到的,乃是古今第一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這文字,簡直當得百萬雄兵。徐敬業不由大喜,命善書者抄寫數千份,發往各地。
雄文一出,應者影從,一些對武氏專權不滿的官員與士紳也被打動,紛紛前來投效。揚州這猗麗繁華地,一時勢傾東南,震懾神州!
十月初,事變警報傳至神都洛陽,朝野氣氛驟然緊張;但武則天卻鎮靜自若,無事一般。原來,徐敬業的叔叔李叔文素來敬仰太后,當得知敬業即將叛的訊息,馬上就密報太后。武則天知道這場風暴遲早要來,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據說,當《討武曌檄》傳至京都,武則天初讀時微露譏笑,但讀到&ldo;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rdo;一句時,不覺聳然一驚,問侍臣:&ldo;此語誰為之?&rdo;有人答曰:&ldo;駱賓王之辭也。&rdo;武則天便嘆息道:&ldo;此乃宰相之過,安失此人?&rdo;其惜才之心,溢於言表。
然而誇是誇,對方既然把挑戰書都傳到大殿上來了,軍情就不能不認真對付。武則天此時顯出相當穩定的心理素質,指揮若定。她令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行軍大總管,御史魏元忠為監軍使,責成他們在七日內調集30萬大軍,前去徵討。
為給徐敬業以心理打擊,又下詔削奪徐敬業已故祖父李勣的官爵,把個忠心老臣的墳也給挖開了,砍爛棺木,復其徐姓。按古代皇朝律法,一人謀逆,殃及上下幾代,即便是曾經的肱股之臣,也不能免死後之辱。其餘徐氏家屬更是給殺個一乾二淨,連個苗苗都不留。有個別僥倖逃脫的,甚至嚇得跑到了吐蕃,終身不敢返回。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武則天覺得,必須對內外都得施展一點兒鐵腕,才能一勞永逸地把反對勢力壓下去。對外要鎮壓叛亂,對內要清洗高層。
而對高層的清洗,首先就拿了當朝第一宰相裴炎開刀。
武則天起了這個念頭,是由於兩件事激成。第一件事是,揚州兵變警報傳來後,武承嗣和武三思幾次勸太后,找個藉口把威望很高的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人給殺掉算了,以絕宗室之念。武則天就此事徵詢宰相意見,劉禕之、韋思謙都不敢表態,獨有裴炎力爭不可。武則天對此相當惱火。
第二件事則是整肅的真正導火索。
徐敬業起事已鬧得如火如荼了,裴炎作為朝中地位最高的輔弼之臣卻不著急,&ldo;不汲汲議誅討&rdo;。他此時的真實想法,是想給叛軍一點兒時間,待事態鬧大後,他再相機行事,逼武則天交權。
首席大臣不急,別人當然也不好發話。武則天等得心焦,也感到有些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