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只是恨裴炎的張狂!
‐‐你到底還是個臣子,我們家的事你少管!
裴炎看到皇帝發火,害怕了。這筆帳,將來要讓我還怎麼辦?他沒有別的辦法,轉身就把此事稟告了太后。
武則天聞報,也大吃一驚:這個李顯,太沒有城府!如此任性,怎能做一國之主?
她是一個很警覺的人。在中宗的話裡,有借外戚以自重的意思,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訊號,她不能不認真對待。
經過考慮再三,她決定廢帝!這第三&ldo;摘&rdo;的決心很不容易下,因為前面的兩摘,輿論就已經很大。現在高宗不在了,&ldo;三瓜&rdo;剛坐滿一個月,再次下手的話,宗室、朝野會怎麼講?
輿論狂潮能不能頂得住,出了大亂子能不能應付得了?
放到別人身上,也許會舉棋不定。
但武則天辦事果決,她想好了就幹‐‐風險固然有,總要比養虎遺患強。就衝著中宗的那句話,他小崽子就不可一日為君!武則天想好之後,就把裴炎找來密議。恰好裴炎也有此意。他想廢掉中宗,是公私兩方面的因素都有。
兩個人為此策劃了一段時間,將所有部署逐一安排好,廢黜中宗的&ldo;太后令&rdo;也由裴炎起草好了。
就等著看戲吧,各位大人!
如果說,裴炎在一個月前奏請太后問政,是一時糊塗,那麼這次他與太后居然密謀廢立,那就決不是糊塗了。利益所致,鼠目寸光!我們真是無法斷定這位老先生在想什麼。
高宗有遺詔,明令&ldo;王公卿佐,各竭乃城,敬保元子,克隆大業&rdo;。裴炎作為唯一顧命大臣,即使有異議,也要儘量扶一扶中宗這阿斗再說。高宗屍體骨未寒,就公然違背最高指示,那是死人活人都對不起的。
也許他深知中宗是個昏人,不足以當大任,維護中宗就等於毀了大唐,與太后專權比起來危害更大;也許他還看不出武則天專權的發展方向……總之,他不僅沒有按照高宗的意圖充當嗣皇帝的保護者,反而&ldo;開門揖盜&rdo;,把歷史生生扭了個方向。他忘記了:能謀廢立的臣子,腦袋一般都不會穩,除非他想篡逆!
因此,後世對他與武則天合謀的動機,有過如下分析:一、真有篡位野心,只不過沒料到武則天比他強硬得多,結果他成了為人作嫁。二、他確實是李唐死黨,廢中宗是因為他怕大唐天下落入韋後一族手中。三、他只是貪戀權位,參與廢中宗是為了防止相權被削弱,或是希望自己看好的李旦能當上皇帝,以加重自己的分量。
我的意見,前兩條都有些極端化,可能性不大。想篡逆,裴炎的條件還遠遠不夠,他不至於狂妄到那種程度。怕韋後干政,也不必把皇上就給廢了,況且太后干政同樣對大唐不利。所以極有可能就是貪戀權位,想扶起有書生氣的李旦,自己好揚眉吐氣。只不過他錯了一點,就是小瞧了武則天的能量。
他哪怕是能預見到幾個月後的事態,情況也會大不一樣。
人,就怕鑽進了思維的死衚衕!
雙方密謀了近一個月之後,大幕拉開。
二月初六日,太后在洛陽宮的正殿乾元殿召集百官開會。
這個緊急會議,開得有些蹊蹺:一是自打顯慶二年(657年)五月起,因天下無虞,皇帝就是單日上朝、雙日休息了。初六是雙日,如何要突然上朝議事?二是這天上朝的地點,是在用於大朝會的乾元殿,似是有非常之舉。
中宗與百官到會場一看,情況確實有異:負責左右羽林軍的將軍程務挺、張虔勖竟然帶了兵入宮警戒,現場總指揮是裴炎和曾是北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