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五天後,信誠和尚大開城門,李勣縱兵登城鼓躁,焚城四角。泉男建見大勢已去,舉刀自殺,但未遂,被唐軍擒住。
就這樣,讓隋唐兩朝君主頭疼了50多年的高麗,到此全部平定。
這年十月,李勣領兵西還回京,在昭陵和太廟獻俘。十二月,高宗、武后又參加了在含元殿舉行的盛大受降儀式。對高麗諸首領都按照政策做了處置。對高藏,因為他僅是個傀儡國王,所以免死;先後歸附的泉氏兩個兄弟都封了大唐的官職;抵抗者泉男建按大唐罪臣待遇流放黔中。
現在,整個高麗,都已正式收入大唐版圖,500年東方之珠,點綴了中土的高昂之冠。高麗原有的五部,共計176城69萬戶人口,現分為九都督府,42州,置100縣。統屬安東都護府管轄,原高麗首領凡有功者(乖乖投降的),各任府州縣官,與中土派去的華人共理政務。
安東都護,就由大名鼎鼎的薛仁貴擔任,領兵二萬鎮撫之。據說,其時高麗人只要說一聲&ldo;薛禮來了&rdo;,家中小兒馬上就會止住啼哭。將軍的赫赫威名,甚至流傳千年不衰,草民我早年下鄉時,就經常聽到村裡中老年農民侃&ldo;薛禮徵東&rdo;。我插隊的那個地方,又恰恰是高麗的故地。現在回想起來,仍覺神奇。那遼河流域的草莽之中,還真是有些故事。
以78歲高齡統率徵東大軍的李勣,第二年年底就病故了。李勣是從武德年間就開始建功立業的,從江洋大盜,做到了堂堂宰相,堪稱傳奇。他回首早年經歷時,曾頗為風趣地說:&ldo;我年十二三時,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七八時為難當賊,怒則殺人;二十歲時為大將,用兵救人死。&rdo;
這話,大致不錯。瓦崗寨,徐懋公,終於休成了正果!
他的名字,流傳於世的有好幾個,這裡順便提一下。前面講過,他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公。北朝以來,世人多流行以字行(稱呼字而不稱呼名),所以在瓦崗時期他叫徐懋公。而《說唐》的作者懶得寫中間那個繁瑣的漢字,就改為徐茂公,自此,這個名字便家喻戶曉。
武德二年(619年),因他獻黎陽等十郡歸唐,功勞甚大,高祖李淵賜他姓李,此後就叫李世勣了。李世民時期文化管制比較開明,姓名中一個字與皇帝相同,也不必避諱。於是太宗時期他依然叫李世勣。高宗上任,改民部為戶部,以避太宗名諱,李世勣對這個很在乎,就自動改名叫李勣。
他的名字演變史,簡直就是一部他個人的奮鬥史。
老將軍去世後,高宗、武后異常悲痛。元老裡面,當初幾乎就是他一個人支援立武則天為皇后。也只有他一個人,完全不與長孫一派合流。大樹凋零,&ldo;二聖&rdo;不能不傷感。高宗於是有詔令,追贈李勣為太尉,讓他的孫子李敬禮業襲爵英國公。
就是這個小英國公,也許血統中就有不安分因素,後來鬧出了一場大亂子。不過這是後話了。
李勣死後的第二年,咸亨元年(670年),武后的親信、太子少師許敬宗請求致仕。他回鄉兩年後,也去世了。
在永徽年間曾起過重要作用的幾個人物,就這樣一個個的走了。有時候,一個時代的結束,是以一些人的死掉為標誌的。也許,這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就要來臨?
21、武則天的改革綱領&ldo;建言十二事&rdo;
據記載,武則天是於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正式參預朝政的,由開初的權宜之計漸變為常例,至上元元年(674年),已經有15個年頭。
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年份,它是一個開啟大時代的分水嶺。
這一年,武則天正好50歲。
年華轉眼成滄桑!
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