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次用兵,再加上先期的征服吐谷渾一役,可以說,為後來高宗時代徹底解決西突厥,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至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三大戰役完成,諸國紛紛內附,西域遂告統一,連西突厥也對唐軍之盛感到震驚,不得不表示恭順。
太宗為了對這一大片廣袤的區域實施有效治理,特設了&ldo;安西四鎮&rdo;,即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疏勒(今新疆喀什市)、於闐(今新疆和田縣)、碎葉(今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被西突厥幹擾多年的&ldo;絲綢之路&rdo;終於開始暢通,太宗實現了他晚年的最後輝煌。
但是在永徽初年,西突厥勢力又有所復燃。太宗死後,已內附的西突厥一名首領阿史那賀魯公然反叛,率部向西&ldo;還國&rdo;。此後漸漸坐大,擁有兵力數十萬,竟成了一派大國氣象。西域諸國也有不少倒過去的。
永徽二年(651年),這個西突厥的後起之秀賀魯,大破親唐的射匱可汗,在碎葉城的雙河及千泉建&ldo;牙帳&rdo;,號稱&ldo;沙缽羅可汗&rdo;。此時,大唐仍然延續太宗的&ldo;國際戰略&rdo;,決不能坐視境外的勢力稱雄稱霸‐‐趁著對方立足未穩,就要趕快收拾掉。在永徽三年和六年,高宗先後兩次派兵往討,拉開了大唐對西突厥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序幕。
永徽六年(655年)五月,高宗又開始部署大的行動,命貞觀老將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引軍西擊西突厥這個新冒出來的沙缽羅可汗。
這個程知節的本名,說起來大名鼎鼎,原來就是程咬金!因為給寫進了通俗演義小說,此名進入了日常諺語,至今婦孺皆知。他是濟州東阿人,&ldo;少驍勇,善用馬槊&rdo;(《舊唐書程知節列傳》)。在隋末大亂中,聚數百徒眾,投靠了瓦崗軍李密部。瓦崗軍敗,他只得降王世充,武德二年(619年)與秦叔寶在陣前一起降唐。
歸唐後,程知節被派在秦王府效命,就一直跟著李世民了。他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中的第十九名。
顯慶元年(656年)正月,高宗親至玄武門為程知節餞行。老將出馬,一開始還是很順手的。八月,程大將軍在榆慕谷(今北疆)大敗歌邏祿、處月二部,斬首千餘級。副總管周智度進攻突騎施、處木昆等部,也獲得大勝,攻下了咽城,據說斬首三萬級。
十二月,程咬金又引軍至鷹娑川(在今新疆焉耆境內),遇到了突厥強兵四萬騎。前軍總管蘇定方,發了神威,率五百騎迎頭逆擊。西突厥大敗,唐軍狂追二十里,斬殺俘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戰馬及器械遍野皆是,不可計數。
後來,這場戰役突然發生轉折,結局很窩囊。
據說,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蘇定方之功,矯旨&ldo;以程知節恃勇輕敵,委王文度為之節制&rdo;,拿過了統兵大權。他要求軍隊自結方陣,遇敵則擊,不得深入追敵。士卒終日跨馬披甲,不勝疲頓,馬也死了不少。蘇定方見痛失殲敵良機,認定所謂&ldo;密旨&rdo;有詐,勸程知節囚王文度,飛報朝廷,弄清楚再說。但程知節已不似當年造反時節,全無這樣的勇氣了。
更有甚者,王文度又殺了來降的胡人,分其財物。蘇定方認為這哪裡是伐叛,簡直是自己做賊來了,但屢諫不從。結果將士離心,此後大軍無功而還。
回師以後,這些事情當然掩蓋不住,高宗、武后做了嚴厲處置,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程咬金也因&ldo;逗留不進&rdo;免官。
對這場半途而廢的征伐,後世爭論頗多。有人認為,王文度哪裡會有膽量矯旨?而且矯旨之罪居然不死,後來僅僅三年時間就重新起用,這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