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柬之等人知道,現在他們倒成了砧板上的肉了,這可怎麼得了。神龍元年五月,敬暉率百官上奏,表示自己絕不能容忍與諸武同封為王!他說,今唐室重興,諸武王爵依舊,並居京師,這樣的事,開天闢地就沒有過。他懇請中宗削去諸武王位,以安人心。
有韋後在後面監督著,中宗哪裡能採納這意見?敬暉等人不能上朝了,完全計窮,又怕武三思在中宗面前進讒言,在家裡急得團團轉。無奈之下,只得讓考功員外郎崔湜為耳目,窺伺武三思動靜。這簡直是病急亂求醫了。
這崔湜原是奉宸府的一個學士,文才雖高,骨頭卻不硬。他見中宗親武三思而猜忌敬暉等人,馬上轉向,將敬暉的計謀全部告訴武三思,反而成了武三思的內線。武三思後來把他提拔為中書舍人。
眾功臣中,只有楊元琰識時務,他見勢不好,就請棄官為僧。敬暉不以為意,起初還跟他開玩笑。因為楊元琰是個大鬍子,非常像外族人,敬暉就說:&ldo;早知如此,我早就奏請皇上,削卿鬚發,卿即為中土之士了。&rdo;
楊元琰說:&ldo;功成名遂,不退則招禍。此為由衷之請,並非兒戲。&rdo;敬暉聽了這不祥之語,大為不高興。楊元琰這一退,果然在日後保住了自己平安無事。
礙事的五大頑石一搬走,武三思迎來了他從政以來的黃金時期。此時執掌朝綱的大臣,多是周之舊臣。以魏元忠為例,中宗即位的那一天,即派驛車去高要縣將他接回。二月十八日,魏元忠剛一抵達東都,中宗就任命他為衛尉卿、同平章事,後又升為兵部尚書。魏元忠在武周時期行事耿直,不畏強權;但可惜,英雄一世,晚節不保,此次回朝後竟然也附和了武三思。其他人就更不用說。
於是,&ldo;三思令百官復修則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復之,大權盡歸三思矣。&rdo;(《資治通鑑》)武三思在武周時期也僅僅能做到參預政事,而現在,居然實現了控制朝政的大夢!
親家在位,勝於姑母。他根本不可能再有心思去&ldo;營救&rdo;被幽禁的冷酷老太婆了。
上官婉兒更是一心輔佐韋後和武三思擅權。她勸韋後襲武則天故事,上表請規定天下士庶為母親服喪3年,又請男子23歲方為丁服徭役、59歲以上免役。以此來收買天下人心。
正在武三思得意洋洋之際,中宗本人發現了不妥,覺得武氏勢力是有些過大。上陽宮裡,此刻還保留著一個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朝中若真成了武氏獨大,那麼掀掉大唐這個帽子豈不是隨時可能的麼?
難得中宗有這樣的清醒,他採納了五王的建議,將武氏諸王統統降為郡王或者國公。皇帝的一句話,就是風向,群臣立刻會意,知道諸武略遭貶抑,就都調整了立場。武三思&ldo;復則天之政&rdo;的打算,落了空。
各派力量的爭鬥,就是這樣兔起鶻落。大唐似乎沒有什麼中興的樣子,反倒是越來越亂。中宗將政事委於韋後、安樂公主和武三思,自己只顧玩樂。從此,朝廷政出多門,官員人數激增,宰相、御史、員外官多得竟然公堂裡坐都坐不下。
政治如此,財政上也開始有了危機。大批武周時的罪人被平反、恢復了官爵;為優待李唐宗室、獎勵功臣,又為很多人增加了實封戶數;中宗和韋後信佛,上臺後又大修寺觀,廣招僧尼……這些,都是要用錢的。錢不會因為&ldo;中興&rdo;就自動多起來,財政上捉襟見肘,竟然開始動用備荒的義倉。
神龍元年七月,張柬之終於感覺局勢不妙,奏請告老還鄉,要回老家襄州去。中宗考慮,這樣一個大功臣,完全退休總不好,就任命他為襄州刺史,但不用管州事,白拿全俸。張柬之這老頭兒,策動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