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高宗對這事情也很頭痛,就叫長孫無忌去處理。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與太子承乾爭位的魏王李泰,也曾有一批支持者,房遺愛就是其中之一。長孫無忌沒忘這個舊帳,加之對高陽公主的胡鬧也十分厭惡,於是在審案子的時候,就完全朝向了另一個方向,審出了公主借僧人的占卜之術,來揣測宮中的人事變動。
這個行為雖屬不法,但還遠夠不上謀反之罪。長孫無忌卻不管那個,立馬坐實兩人謀反。而且,李泰已經貶死,長孫無忌深恨當年慫恿李泰奪嫡的一班人,於是索性把案件擴大化,將當年李泰一黨統統牽進,捎帶把平日與自己及褚遂良不睦的人也一同搞死,這就扯出了三駙馬擁立荊王李元景謀反案,成為永徽期間震驚朝野的第一大案。
除了這幾駙馬幾公主外,倒黴的還大有人在,最冤的是太宗第七子、吳王李恪。李恪文武兼備,素孚眾望,太宗曾有意立他為太子。這樣一個人如果登了大位,那長孫無忌還能有什麼戲唱?於是長孫表示激烈反對,太宗也只好作罷。
太宗死後,高宗封了李恪為司空,這是正一品的榮銜,此外還有實授的都督任命,看來是較為信任。長孫無忌看在眼裡,害怕李恪得勢以後會報復他,就一直在找機會打擊李恪。恰好謀反案發生,就乾脆一勺燴了吧。
被牽進來的無辜,還有江夏王李道宗等人。
高宗雖然相信有這個謀反案,但畢竟還是心腸軟,念及叔叔和兄弟之情,提出能否免李元景、李恪之死。
羅織大獄還能講這個?長孫無忌當然不肯鬆口,串通一些人幾次上表說:&ldo;如或謀反不誅,如何懲後?&rdo;
此案審到第二年正月,有了結果。高宗拗不過長孫無忌,下詔將三駙馬砍了頭,二王二公主賜死。
可憐房遺愛,還是太宗當年兵變的五大功臣之一,在獄中為求活命,違心地按長孫的暗示,將吳王李恪誣攀進來,仍是不免一死。
薛萬徹至死也不能瞑目,臨刑前嘆息:未為國而死,卻死於房遺愛。
吳王李恪就死之前則大罵:&ldo;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善良,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rdo;
太宗庶弟江夏王李道宗流放象州(在今廣西),病死於半途之中。
一干人犯的家屬,皆流放嶺南,入官為奴婢。
人頭滾滾,哀聲遍地。被翦除的這一幫,無不是皇親國戚,影響巨大。長孫無忌製造的這一冤案,震懾了整個唐朝,他與褚遂良已成天下無敵之勢力。
威權震主,這其實已經犯了做人臣的大忌。但長孫無忌環視朝中,覺得並無危險,因為沒有哪一個人可以對他們構成威脅。
造成這一畸形政局的責任,還在太宗對身後的安排,他是可以料得到這一點的。但太宗實在是太不放心懦弱的李治了,寧肯把江山交給自己的大舅哥去照應,也不想留下一個各方勢力均衡的班子。
但是,長孫無忌忘了一點:就算是再懦弱的人,也有他的尊嚴,何況是當今皇帝!
長孫無忌搞的這一套,武則天默察於心。她看出了長孫骨子裡的殘忍,也學到了長孫構陷政敵的招數。日後她在處置長孫時,用的就是其人之法。後世許多史家都認為,這是長孫株連無辜的報應。
武則天越想越感不寒而慄,於是開始頻繁地同高宗議論朝政,為高宗點迷津,鼓勵他一定要樹起君主的權威來。
就在謀反案審結的同時,高宗方面也開始了平衡各派勢力的動作。首先是封李勣為司空,讓他與長孫無忌同為&ldo;三公&rdo;之尊。得到這一榮銜的人,開國以來也寥寥無幾,皆為皇帝最信任之人,這就是一個明白的訊號。
第二年,也就是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又追贈武士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