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臨終遺制裡的第一、第二條,實際是一件事。她徹底放棄了要求後世承認大周偉業及女皇名位的奢望,正式回歸李唐譜系。她明白:&ldo;人走茶涼&rdo;是任何偉人也避免不了的命運,即使她生前不作出這個決定,死後她的兒孫也將這樣一來來做,因為他們將面臨無法在祖廟擱置這個&ldo;則天大聖皇帝&rdo;的尷尬。
現在,由她自己來結束這個神話,回歸太后身份、回歸李家媳婦的身份,替子孫解開難題,同時也是求得身後名份的合法性。
歸葬乾陵,也就是乖乖到地下去繼續做高宗的老婆。
這些事,如果她不做,後代也會做,而且情況有可能會很糟。
她在生前,有力量違抗任何傳統、驚世駭俗,直到最後一息都頂個皇帝帽子;但她知道,只要一瞑目,再偉大的人也擋不住傳統的捲土重來。
武則天,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放棄了叛逆,與傳統和解。
而後兩條,則是為緩和武氏家族與正統派大臣矛盾所做的安排。準許王、蕭、諸、韓等人的子孫家屬復其業,是大有意味的。古代對犯罪之人或者敵國官民採取優待政策,有一條就是&ldo;官仍其職,民復其業&rdo;,原來幹什麼照舊可以幹什麼。武則天在這裡把被害者的子孫當作合法平民對待,是一種有限度的寬恕。這倒不完全是表示對過去的行為反悔,而是為了緩和怨恨。
對武三思和袁恕己兩人的所謂&ldo;復所減實封&rdo;,也是緩和矛盾的一種暗示。武三思是武則天最看好的一個侄兒,袁恕己是誅二張的功臣之一,還曾兼任過相王的屬官。這兩人,是當時朝中最有實力的兩大派代表人物,武則天對他們的特別嘉獎,顯然是想彌合兩派矛盾,以免引起動盪。至於對袁恕己等人的逼宮之舉,她等於已經表示寬恕了。
可憐老太太臨死也不放心不成器的兒子,擔心著武氏一門被人斬盡殺絕,所以費盡心機佈下一些局。只可惜,死人實實在在是管不了活人的,她死後到底還是有血雨腥風。
好在,她的擔心只是部分地成為了事實,復闢的兒子確實是把自己給折騰死了,所幸武氏諸子侄還不至於結局太慘。
諸武之中,有幾位是死在武則天之前,比方武載德、武攸歸、武重規、武攸止。其皆得善終,自不必說。
只有一家的命運不好,就是武承嗣。他謀求大周太子之位,遭狄仁傑等反對而未果,於長壽元年(692年)罷相,鬱悶而死。其子武延基的命也不好,娶了武則天的孫女、太子李顯的女兒永泰郡主,小倆口私議二張與武則天的醜聞,被武則天交給李顯處死。
武則天死後,諸武侄輩的親王,大多結局還不錯。武攸宜在大周時為右羽林大將軍,中宗復闢後,仍任此職,但他很聰明,從此不參預朝政,於景龍年間老死。那個在河北抗擊契丹時貪生怕死的武懿宗,在中宗復闢後景況也不錯,升為太子庶事,老死於任上。武攸暨是太平公主的後夫,為人謙和,人緣很好,不會出什麼問題;且死得又早,也是在景龍年間就死了,沒有看到太平公主被賜死的悲慘一幕。武攸緒則是個非常特出的散淡之人,當年隨同武則天去封嵩山時,就留在嵩山了,一意修行,亦得善終。
前面曾經講過,其中死得最難看的,是最為風光的武三思父子,被太子李重俊兵變殺死。還有武氏孫輩的武延秀,為安樂公主的後夫,與安樂公主一道被李隆基殺死。其他孫輩的結局大多沒有老爹們那樣好,凡是與武延秀親善的,都被貶或被殺。僅有武載德和武攸緒的子孫,審慎避世,不事張揚,最終得免於禍。
武載德是武則天的堂弟,其子武平一為避禍,也是在大周時就跑到嵩山去修行的,女皇屢召不應,中宗復闢後他為母親奔喪,被中宗強迫為官,雷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