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人講,在中國古代,皇帝年幼時,太后垂簾聽政並不算稀罕;但是,皇帝還沒死,皇后就開始垂簾,這是僅有的一例。
天上就這樣,出現了奇異的&ldo;雙日並出&rdo;。武則天除了沒有帝號,皇帝的一切權力她都有了,而且,比真皇帝說話還好使!
是時勢造英雄?是英雄造時勢?還是兩者互動?
歷史真是太詭異!
【天后專權】
此時的武則天可謂躊躇滿志。環顧海內,再無對手;回首來路,步步升高。處在上升期的強者,其自信、其抱負,總要有個方式表現出來。她現在想到的,就是要去泰山封禪。
這是帝王之了,膽魄非常驚人,敏感的人不難察覺她將來可能的走向。
泰山封禪是中國古代一種規格最高的祭祀儀式。具體地說,就是最高統治者登泰山頂,堆土築圓壇而祭天,就叫&ldo;封&rdo;;在其南邊的梁父等小山上築方壇而祭地,就叫&ldo;禪&rdo;。兩個壇的形狀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古人相信&ldo;天圓地方&rdo;。
關於封禪最早的說法,起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齊、魯的一些儒生看到諸侯爭霸有趨於統一的趨勢,就提出了這種設想。他們認為泰山為天下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統治者就應當到泰山上去祭祀至高無上的天帝。
這個想法,當然來源於君王&ldo;受命於天&rdo;的觀念。那麼君王跑到泰山頂上去幹什麼呢?是去答謝天帝之恩。泰山高,在那上面大概可&ldo;與天語&rdo;吧。積土為壇,則是象徵性地增加泰山之高,以這個方法祭天,表示&ldo;功歸於天&rdo;。
據《史記•封禪書》所引《管子》的說法: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帝王,共有72個,管仲本人記得的有12個,都是&ldo;受天命&rdo;以後舉行封禪典禮的。怎麼來判斷帝王是否受了天命,首先必須是天下太平,此外還要天降15種祥瑞。條件具備,才能舉行這種典禮。因為《管子》是戰國時的齊人纂輯的,所以這實際上是戰國時人們對封禪的看法。至於所說的那那72個上古帝王,到底有沒有真的去封禪,還不一定。
據記載,到隋唐時,已舉行過封禪或者告祭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和隋文帝。
武則天,是準備向他們看齊!
這封禪可不是鬧著玩的,耗資巨大,勞師動眾,國力不強大根本就搞不了。前面的那幾個帝王搞封禪,多少符合國力強大這一條件,其中,要數最能敗家的皇帝漢武帝最牛,一共舉行了8次。而自唐初以來,還一次也沒有過。
其實早在貞觀六年(632年)時,就有文武官員力勸封禪,主張以此來揚大唐國威。太宗當然很願意,露臉的事誰不願意幹?但有魏徵出來潑涼水,說國力尚弱,我們不能&ldo;崇虛名而受實害&rdo;。太宗明白這道理,嘆口氣,放棄了。
武后時代的家底,要比太宗那時候厚多了,國庫能不能承擔得起費用,她一點兒不用擔心。而且,她對自己與高宗聯合執政以來的成就,充滿了高度自信。你看,不是嗎‐‐天下太平、萬邦悅服,百業興盛。這份功業,遠可以與秦皇漢武比,近可以與高祖太宗比。要是能以封禪的形式宣示天下,那就不光是炫耀,而是可以把簾子後的那個寶座夯得更結實!
麟德二年(665年)五月,她把這事情考慮好了,就上表高宗請封泰山。其實在高宗即位以後,就不斷有人在建議此事,武則天也一直在暗中推動。這次她一出面,大家就一齊響應,紛紛贊成。有的還舉了民生富裕的例子來說明其必要性,他們說連年農業豐收,&ldo;米鬥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