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是也有論者認為,戰爭取得了相當的成果。首先,這是自三國毋丘儉攻破高麗屠王城以來上百年間,中土第一次真正戰勝高麗,且收復了在南北朝時期被高麗奪走的許多遼東土地;其次是使高麗在戰後無力再襲擾新羅,這就已經達到了懲罰戰爭的目的。
唐太宗可沒有這麼達觀,估計他的看法就是沒勝,第二年還想徵高麗,被朝議勸阻,改為由牛進達、李勣等人率軍渡海襲擾。
又過了一年,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還不死心,想趁高麗連年受災、國力困弊,在明年發30萬大軍滅掉高麗,而且已經下令劍南道伐木造大船了。但是到了次年,太宗病逝,這個計劃便擱置了起來。
不過,要出兵30萬徵高麗,這個想法已是在步隋煬帝的後塵了。兩代雄主,都要不計一切後果攻滅一個東邊的小國,看來這個小國,也確實夠讓人頭疼的!
太宗未竟的東徵事業,從顯慶年間起,由高宗和武后接過來發揚光大了。高宗在貞觀末年徵高麗之役時,曾經監國,管過內外大事;武則天那時是宮中才人,也用心揣摩過太宗的謀略;兩人對徵高麗失利的印象肯定十分深刻。
如何才能徹底征服高麗,他們做過周密的研究,這在以後唐軍戰略的改變上可以看得出來。
永徽六年(655年),休整了10年後的高麗、百濟氣焰復張,又聯手壓迫新羅,接連攻下新羅33座城。新羅上表向高宗求救。
老戲又重演了。高麗、百濟違規,太宗在時也沒怎麼樣,太宗不在了,他們更有何懼?
一開始,高宗並不想大動干戈,只是用了圍魏救趙之計,派程名振、蘇定方、薛仁貴等率軍1萬往擊遼東,。唐軍渡過遼水後,&ldo;高麗見其兵少,開門渡貴端水逆戰&rdo;。唐軍&ldo;大破之,殺獲千餘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還&rdo;。這只是小規模的牽制性戰役,打擊力度不大,所以高麗並沒被嚇住。
顯慶三年(658年)和顯慶四年(659年),唐又兩次出兵遼東,斬獲頗豐。連續幾次的軍事行動,雖然牽制了高麗的兵力,減輕了新羅的壓力,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顯慶四年末,百濟又攻陷新羅的獨山、桐岑二城,新羅王金春秋向唐廷連連告急。
半島形勢惡化到如此地步,引起高宗與武后的高度關注。 此前,唐朝用兵重點一直在西域方面,現在西域稍定,可以聚精會神來認真對付高麗、百濟了。
高宗和武后早就意識到,僅從遼東方面出兵牽制高麗,遠水解不了近渴。小打一下可以,打打又會陷入煬帝和太宗深陷過的泥潭。
怎麼辦才好?
要拯救新羅,從陸路進攻不能考慮了,只有渡海作戰才能避開高麗的地利優勢。而且渡海支援新羅,可以先打擊百濟。新羅的地理位置是在半島的東邊,而朝向渤海灣的這邊,恰恰是百濟的領土。其時,大將劉仁軌建議說:&ldo;欲吞滅高麗,必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rdo;
這是在朝鮮半島作戰制勝的不二法門,甚至迄今仍然有效。從陸路由北向南推,後勤將越來越匱乏,攻擊勢頭也會越來越弱。而登陸沿海,中心開花,對方就很容易呈瓦解之勢。
高宗和武后對這個建議極為讚賞,立即接納,調整了針對半島的戰略方針。確定:先派兵渡海,與新羅聯手打擊百濟,渡海遠徵軍在半島取得立足點後,再與遼東方面的唐軍南北夾擊高麗。
顯慶四年(659年),朝廷遣薛仁貴、梁建方、契苾何力等,與高麗軍激戰於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新秀薛仁貴仍是一馬當先,沖入敵陣,箭無虛發,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
接著,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今遼寧省遼陽縣東北),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