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內的手工業並存。其中,楚國著名的冶鐵中心宛城因出產優質鐵器而聞名遐邇。商業方面,水陸交通的發展為商業運輸提供了便利,郢都、宛、陳等都市皆已成為有名的商業城市。除了與中原的貿易,楚國還透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海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得益於商業的發展,關稅已成為國家的重要財政收入之一。楚懷王熊槐還巧妙地利用稅收政策調控經濟發展,他在偏遠些的淮南地區和湘沅諸水流域為鄂君商旅提供免稅,從而引導商人進入這些後進地區,用擴大貿易額的方法帶動當地的經濟開發。
楚懷王熊槐本人喜好文學,也鼓勵楚國的文藝創作。齊開莊衢之第,楚建蘭臺之宮,類似於齊國的稷下學宮,楚王熊槐已經有意選拔人才在蘭臺宮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化講學了。相傳楚懷王每年都在湘山舉行宴會,命群才創作辭賦和音樂。楚國官方對文學的重視,客觀上有益於楚辭藝術的發展。
,!
戰國時期,出於獎勵軍功等目的,爵秩制度普遍推行,其中以秦為最。而楚國的爵秩等級分為五等,分別是列侯(又稱通侯)、執珪、執帛、五大夫和七大夫。在當時,楚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垂沙之戰時仍有“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堅如金石;宛鉅鐵矛,慘如蜂蠆;輕利僄遫,卒如飄風”之稱。但楚軍卻也存在軍心不穩、無法死戰的問題,這與楚王的寬容和對法令不嚴有關。
楚懷王熊槐時期的大型戰爭有五場,分別是襄陵之戰、五國攻秦之戰、丹陽藍田之戰、滅越之戰和垂沙之戰。
在對秦國方面,楚國主要與之展開了商於、漢中、黔中、新城地區的爭奪。而楚懷王對巴蜀地區爭奪的疏忽,使得楚國在戰略上陷入被動。截至熊槐去世時,楚國未能收復商於,丟失了析、漢中的西半部和新城,守住了大部分黔中。
在對韓、魏方面,楚國的領土也有所縮水。楚國曾三次攻打雍氏,都無功而返,楚國還失去了召陵附近及宛、葉以北的土地。這些地區的丟失,使楚國的南陽地區暴露在敵國的兵鋒之下。到楚懷王熊槐去世後五年,宛、葉便徹底被秦國奪去了。
在對齊國方面,楚國與之有著從越、泗上、淮北到薛邑的爭端,基本平分秋色。只有在對越作戰中,楚軍才大獲全勝,吞併了越國的全部領土,至此“統一了東南半壁”。
回顧楚懷王熊槐即位之初,他一度春風得意。因為自從楚懷王六年(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分崩離析後,楚國便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國”,疆域最為遼闊。然而此後,楚懷王熊槐卻在對中原的戰爭中屢屢失利,兵挫地削。一是輕視了巴蜀的戰略意義,二是外交的屢次失敗使楚國兩次陷入被三國乃至四國圍攻的困境。而丹陽、藍田之戰與垂沙之戰的慘敗,也直接導致楚國由盛轉衰。
外交上,熊槐即位時,正值戰國中期、魏國霸權衰微、多強並起的時期,合縱連橫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其中,齊、楚、秦三國對“天下之樞”韓、魏的爭奪,正是合縱連橫的重要體現之一。總的來說,楚國的外交目標,是爭奪對韓魏的控制以保證南陽盆地的安全,再在齊秦中爭取一方盟友避免被齊秦夾擊。但在實踐中,卻常常事與願違,使楚國兩次淪為各國聯合打擊的物件。
在對韓魏方面,從楚懷王五年到楚懷王二十九年(前324年-前300年),熊槐屢次嘗試用軍事、外交手段操縱韓魏,使兩國留在自己的陣營中,兩次在韓魏置相,三次令韓魏質子來楚,兩次發兵干涉韓魏立儲,使用威逼利誘等手段拆散秦魏聯盟……總的說來,在前期,這些舉措一度取得成功,有“縱合則楚王”之稱。但到了後期,由於熊槐的多次騷操作使得楚國的國力衰落,喪失了國家信譽,國際影響力直線下滑,其縱長的地位便被齊國取代了,此後楚國的爭取往往以失敗告終。其中,楚懷王熊槐坐視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