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們又會迎風起舞。歷史就這樣一直具有迴圈的意義,可以說是消失的,也可以說是隱藏起來的。消失,是指歷史絕不會再現,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以及曾經發生的事件轉瞬即逝,一去不復返;隱藏,則是指它的逝去並不是永遠的,它只是暗中埋伏了起來,埋伏在遺蹟中,埋伏在土地裡,埋伏在字裡行間,埋伏在人們的言談舉止、氣質相貌中……稍有風吹草動,便會起死回生。淮河兩岸,就是這樣,攜帶歷史的古風遺韻,也飄散著傳統的氣息陰霾。
。。
走淮河 三
漢代桑欽所著的《水經》以及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對淮河的發源、流向、支流以及流經的主要地區,都作了十分精細的考察:“淮水出南陽平氏縣(今河南桐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縣。淮水又東逕義陽縣(今河南信陽縣北),東過江夏平春縣北。淮水又東,油水注之。淮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淮水又東北流,左會湖水。淮水又東,逕安陽縣(今河南正陽)故城南。淮水又東,得水。又東逕新息縣(今河南息縣)南。淮水又東逕浮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又東過期思縣(今河南淮濱)北。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東過原鹿縣(今安徽阜南一帶)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又東北過廬江安豐(今安徽霍邱西南)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又東北至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西,水、洪水合北注之。又東,潁水從西北流來注之。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流往之。淮水又北逕山硤中,謂之硤石(今安徽鳳台境內)。淮水又北逕莫耶山(今淮南市東)西,又東過當塗縣北(今安徽淮遠),過水從西北來往之。淮水又東北,濠水往之。又東過鍾離縣(今安徽鳳陽東北)北。又東過淮陰縣(今江蘇淮陰市)北,中瀆水(邗溝)出白馬湖東北注之。又東至廣陵淮浦(今江蘇清江縣)入於海。”《水經》及《水經注》勾勒出的淮河走向像一張無形的地圖。可以看出,淮河當年的河道走向,大致與今日相似。只不過,當年的淮河是直接入海的,而現在,淮河沒有了入海口,它融入洪澤湖;或者藉助於運河,憋屈地注入長江。這是自然的負重,也是歷史的負重。對於淮河來說,完全無可奈何身不由己。淮河沿途的二十多條支流中,有一些河流更值得一提。潁,是潁水。這一條河流,在淮河流域的西北面。在潁水旁邊,是古潁州。現在叫做“阜陽”。阜,是山丘的意思。淮河兩岸的山很少,只有一些高坡,叫做阜。“阜陽”,也就是山丘之南。潁水流過的地方,是中原的腹部,很難想象,在潁水旁,古有管仲,近有袁世凱,一前一後,藏龍臥虎,出將入相。渦,同樣也是淮河的一條重要支流,當年,這條河流水勢湍急,旋渦不斷,就叫渦水了。渦水的兩岸,是老子與莊子出生和活動的地方,可以說,是這一條河流,造就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派別。與渦水關係密切的,還有一個字—“亳”。“亳”本意是高大的屋舍。這個字在《尚書》中曾多次出現—中華民族的歷史,本來就是大遷徙的歷史,原來居於黃河邊上的商湯,苦於黃河氾濫以及自然條件的惡化,不得不向東遷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與淮河邊的原住民—淮夷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征戰。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夷”的解釋是:“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由此可見,當年生活在淮河岸邊的這些淮夷,英勇、強悍、善射。商湯在東征的過程中,曾定都於亳。當時,大約是在這一塊地方建立了恢弘的建築吧,這一塊地方,就叫“亳”了。“亳”是一塊水草豐美的高地,渦水在這裡逶迤而過,妖嬈秀美,風景如畫。淮河中上游的南部,比較著名的支流有白露河、史河、淠河、東淝河等。在東淝河的岸邊,曾經爆發了著名的“淝水之戰”,留下了很多故事,很多懸念,也留下了諸多成語。再往東,就是澮河和沱河了,它們由北向南,水勢湯湯地在一個叫五河的地方流進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