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外的麥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樣的情況下,出兵勤王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一次妄自動用大軍的罪名。
本來還擔心大帥會只考慮勤王的功勞,而不考慮實情······
“大帥,末將自以大帥馬首是瞻,一切聽從大帥決斷!”
“主公,末將聽大帥決斷!”
徐義並沒有反意,並且能理智的,客觀的,清晰的明確此時隴右軍的局面,這讓諸位將領都放心了,也就沒有了任何擔憂,只需要按照大帥的軍令行事便可。
徐義是真沒有想過謀反,對於整個隴右軍的教化也是忠誠為先。只是,徐義看到這時候自己的這些屬下似乎有種放鬆的情緒時,徐義才明白,這些人居然對自己的心思有了懷疑。
也是,徐義這些年經營整個隴右的情況,還真的具備了建立獨立王國的基礎。
經濟上、軍事上、政務上包括外交上等等,都有些不同於朝廷,更是一種新的理念。也難怪這些人瞎想了。
徐義不可置否。一個安祿山起事,也是攪動整個大盛局面的誘因。不止是隴右軍,恐怕大盛朝各地的節度使,都在觀望著整個戰局的走向吧。
所謂出兵增援,所謂勤王,恐怕都浮於表面了。
徐義這時候才能深刻理解了原本歷史中,安祿山叛軍能所向披靡的原因了。
不亂想了,也該是下決斷的時候了,這是真正的事不宜遲的時候。至於分析成敗得失,那是史學家的事。
“諸位,我想過了,若想達到力挽狂瀾的效果,卻還能避開朝廷的猜忌,或者說朝廷猜忌也不影響咱們出兵,甚至可以完全撇開朝廷用兵的策略,唯有一個辦法·······出兵針對叛軍,但卻不受制於朝廷。”
“簡單點說,現在我們隴右軍就出兵平叛,不必等朝廷詔令。但是,咱們出兵不能直接趕往長安勤王。”
“我的策略是,我隴右軍直接向東,殺向河東,然後打穿河東、朔方,直接插到安祿山叛軍身後,從河北道將叛軍的後方打散。”
“然後順著叛軍行軍的路線,一路南下。到那時,有朝廷抵抗叛軍的力量,加上我們自河北道包剿的大勢,可以將叛軍全殲於中原!”
“當然,我隴右軍的戰略必須以規範的文書,奏報於朝廷。這樣一來,既可以避開朝廷對隴右軍的疑慮,又可以以圍魏救趙之策,朝廷之危!”
“最為關鍵的是,我隴右軍這樣的出兵勤王,不需要在意朝廷的奸佞的非議,也自然就有了便宜行事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