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木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許,這一切都是大唐的劫數。當初,李世民是何等的英明,識盡天下英雄,將天下豪傑盡賺彀中,卻偏偏對身邊這個相隨十數年的&ot;真鳳天后&ot;視而不見。李治卻與父親恰好相反,他&ot;慧眼識珠&ot;,對武氏一見鍾情,並確信她能幫助自己。想不到卻把自己的家族送進了油鍋。這一切真可謂是鬼使神差,即使是李世民也難以預料。他雖然預料到了李治的性格懦弱,但絕對預料不到,兒子會讓一個女人幹預李唐的朝政。
事實上,到了貞觀後期,李世民無論對接班人的一系列問題如何安排,都不能達成所願。他不可能對朝堂之上的情況不瞭解,雖然找了兩個輔臣,但任何人都知道,關鍵還在於接班人本人,是否是那塊材料。李治顯然不是那塊能保住李唐天下的材料。
可為什麼還要選李治作為接班人呢?
無可奈何選李治
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卻成為唐太宗的接班人,按照封建皇位傳遞方式,如果不是他前面的八個哥哥紛紛落馬,恐怕抽籤都抽不到他。有一種假設是:如果不是李治成為太宗皇帝的接班人,唐朝歷史不會有武則天這個人。這種假設完全成立,因為太宗的兒子們沒有一個會像李治那樣喜歡上武則天。
那麼,唐太宗為什麼會選擇李治作為接班人?從歷史來看,他不是因為什麼選擇了李治,而是沒有辦法,只能選擇李治。
李世民一生共有十四個兒子。按照封建王朝&ot;家天下&ot;慣例,立太子以長,其他都封為王。但是,這種慣例在唐朝首先就被李世民打破了,他就不是長子。正是這個原因,所以他的兒子們總是處於一種極為特殊的地位。也就是說,這些人並不認為長子一定就是皇帝,非長子一定就不是皇帝。
李世民的兒子們下場都很可悲:三個被殺,三個自殺,三個早夭,一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在《舊唐書太宗諸子》後感嘆道:&ot;子弟作藩,盤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ot;我們知道,皇帝不可能把皇位傳給外姓人,所以,寬容一點來講,李世民也只有這十四個候選人。而第二、第十一、第十二子又早夭,所以只剩下了十一個候選人。而這十一個中有十個卻陸續出局。
首先出局的就是大兒子李承乾和第四子李泰。李承乾生於承乾殿,取名&ot;承乾&ot;,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小時候的李承乾秉性聰明,八歲即被封為皇太子。誰知長大後卻喜好聲色,漫遊無度,而且特別善於偽裝。在他老子面前,言必忠孝;退朝返宮,便與群小褻狎。這樣的人註定要搞出事來,果然,他最終選擇了革他老子的命。關於他造反的說法有兩種:第一,此人腿腳不好,又加上父親對四弟魏王李泰很看重,他很怕被廢;第二,父親當年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對他影響很大。但最終他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徙往黔州,兩年後死在那裡。魏王李泰自然也不是好東西,他對大哥早有成見,並且私立黨羽想要奪太子之位,李承乾被廢後,李世民想立他為太子,但他不滿足,也想革命,結果被老子幽閉起來,三十五歲就死了。
唐太宗十分痛心,他後來的死也跟這件事有關。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報應一說,那這件事就該算是老天對他的懲罰了。為了不讓悲劇再重演,他下了一道詔書:&ot;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望者,兩棄之,著為令。&ot;
太子是一國之本,唐太宗對此深為瞭解,他把目光投向了第三子吳王李恪,李恪是隋煬帝的女兒陰妃所生。此人文武兼備,和唐太宗很像,並且在大臣、百姓中的威望很高,唐太宗很想立他為太子,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后的哥哥)卻強烈反對。因為他看到外甥李承乾、李泰都出局了,就想把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推上來。唐太宗沒有辦法,只好不立。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