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木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監督後繼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鞏固趙宋王朝。由於這些作為,他在整個宋代史上留下了他對慣例的解釋、他對事物的一整套看法和他的行政作風。
他所留下的一切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趙宋家法。
在當皇帝的第三年,趙匡胤就傳下秘密&ot;誓碑&ot;,規定&ot;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ot;,&ot;子孫有違此誓者,天必譴之&ot;。並且鄭重規定:新天子接位,參拜太廟之後,都要來恭讀碑文。
這可以稱作是趙家的&ot;家訓&ot;,在他之後的所有皇帝都嚴格遵守這一家訓,而這一家訓的產生,也是趙匡胤從歷史中總結出來的教訓。在封建時代,誰要在皇帝面前提意見,就好比是逆龍鱗,危險萬分,而能不惜身家性命帶著棺材在皇帝面前&ot;死諫&ot;的勇士,畢竟是少數。如果能使大臣秉忠直言,無殺頭之憂,這就解除了束縛言論的最大繩索,形成一種輕鬆舒展的政治環境。
這種政治環境直接導致了百官之首宰相和皇帝之間的&ot;矛盾&ot;。宋哲宗時,宣仁太后垂簾聽政,要追究諫官賈易的責任,宰相呂公著反對。太后態度強硬,呂宰相也不服軟,並叫囂:&ot;不先趕我下臺,對賈易的處理也行不了。&ot;最後太后也只得妥協。南宋時,光宗皇帝要重用一個人,宰相留正反對,光宗非要重用,留正居然罷工五個月,最後,光宗只好讓步。
在後來的大宋歷史上,不僅宰相敢於和皇帝對著幹,而且諫議之風如火如荼,並逐漸完善了監察與諫議制度。最有名的事件當屬包拯抵制宋仁宗對老婆的叔叔張堯佐的任命了。當時,仁宗想任命張為宣徽使,廷論反對,暫時擱置下來。過了一陣兒,仁宗皇帝架不住自己老婆的軟磨硬泡,便想重申前命。一天,仁宗上朝,他老婆送他到殿門口,撫著他的背叮囑道:&ot;不要忘了宣徽使一事。&ot;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