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木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後人談到這段歷史時,說漢武帝是&ot;晚而改過,顧託得人&ot;,並且說,這一舉措的正確性與長遠性都被歷史證明。後人認為,漢武帝沒有走上秦始皇的老路,全在此。
託孤之事,古已有之,但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到漢武帝之前就沒有發生過。這裡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幾個:第一,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皇帝很少,還沒有皇帝可以碰到託孤所具備的一些條件和背景。第二,從意識形態上來講,&ot;託孤&ot;只有在儒家&ot;人性本善&ot;的基礎上才能做得,才可做得。漢朝在漢武帝前不過是秦朝的延續,儒家思想並不佔主流。先期是法家,後來是道家。一直到了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採納後,漢朝才真正地推行起了儒家思想。第三,漢武帝這樣做是迫不得已的。
但是,漢武帝這種&ot;死馬當成活馬醫&ot;的做法確實成功了。這從後來的歷史可以得到答案,另外,當時的漢朝也有了這樣的氛圍。託孤最為著名的大概就是西周初年的武王託孤於周公旦。儒家的經典對周公輔政之事深信不疑又津津樂道,西周政權的鞏固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被歸功於周公的輔政,周公因此而成為儒家最為敬佩的古代聖人之一,成為儒家倫理道德規範的化身。
所以,漢武帝託孤霍光時,先是賜給他《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後來又在臨終前明確囑咐他&ot;行周公之事&ot;,可知此事既為現實所需要,又是援引古例。而這種情況若是發生在秦朝是絕對不可能的,或者說,就是發生在劉邦時代也不可能。但可發生在以獨尊儒術為基本國策的漢武帝的身上,應當說有其思想上的必然性。它除了說明漢武帝本人深受儒家文化教化以外,還反映出當時西漢朝廷的政治及其社會生活深受儒家的影響。如果不是這樣,漢武帝不可能想到這個託孤方式,即使他能提出,在他死後,當時的人們也不會認可這種方式。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論述一下中國自有皇帝以來的第一位皇帝和第八位皇帝的相通之處。第一位皇帝自然是秦始皇嬴政,而第八位就是漢武帝劉徹,同時,他也是西漢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歷史上經常說&ot;秦皇漢武&ot;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漢武帝的所作所為在許多方面很像秦始皇:秦始皇招神弄鬼,漢武帝也招神弄鬼;秦始皇想把匈奴滅絕,遣大將蒙恬發兵三十萬打匈奴,長驅匈奴七百里,漢武帝也與匈奴勢不兩立,曾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三次發動對匈奴大規模戰爭,使匈奴退卻一千多公里;秦始皇廢藩置縣,立嚴刑峻法,以殘酷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則以&ot;推恩令&ot;削藩,任用酷吏抑制豪強和鎮壓反抗,動輒誅殺夷族,血流成河;秦始皇窮奢極欲,建阿房宮,築驪山墓,耗費無數,漢武帝也是荒淫享樂,勞民傷財,他在秦代皇家園林上林苑的基礎上大肆擴建,佔地達三百餘裡,內有連綿的亭臺樓閣和人工湖泊,蓄養著大批宮女歌優,直至武帝晚年,上林苑的土木工程都沒有間斷過;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強權控制思想文化,漢武帝則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有破有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形成延續數千年的文化專制主義。
兩個皇帝所面臨的形勢竟然也驚人地相似。秦朝透過多年戰爭,實現統一,接著秦始皇繼續他的大作為,國力已是強弩之末。漢朝到了武帝晚期時,也是國庫空虛,亂民四起。
但是,秦朝自秦始皇后二世而亡,漢朝自漢武帝後卻又有中興之氣。關鍵就在於:秦始皇非但不懂得如何看清時勢,更沒有把遺囑問題解決好,漢武帝恰好相反。
漢武帝應該慶幸,多虧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劉邦從他那裡汲取到經驗教訓,為漢朝的強盛做出了正確選擇;漢武帝晚年雖然邯鄲學步,但關鍵時刻,還是改弦更張,沒有重步秦始皇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