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第1/2頁)
何木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我們假設,秦始皇死的訊息被立即公佈,扶蘇還會自殺嗎?
帝國,從秦始皇開始,就註定了這種暗箱政治的存在的合理性。君主集權專制,秉承上天旨意治理天下,無論是什麼事都不希望百姓知曉。孔子所謂的&ot;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ot;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帝王的行事儘可能地少人知為最妙,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暫時的局勢,但弊端顯而易見。秦始皇的遺囑讓我們想到了一個遊戲,參加遊戲的第一個人偷偷地說給第二個人一句話,第二個人再把這句話傳給第三個人,以此類推。到最後一個人時,要他把那句話說出來,結果肯定不是第一個人說的那句。
這是一種資訊的單方面傳遞,即使是沒有惡意的傳遞都能發生問題,更何況是傳遞的人不懷好意呢!
事實上,秦始皇所建立的帝國是開天闢地第一遭,我們知道,在秦大一統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也正是因為國家林立,疆域狹小,所以,任何一個國家的君主,只要不是太昏庸,治理起國家來就並非是難事。在秦始皇之前,沒有人能統治這麼遼闊的疆域,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秦始皇心裡沒底是完全有可能的。
下面這件事就足以證明秦始皇對帝國未來(他死後)的走向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方針。他吞併天下後,曾召叢集臣說道:&ot;古時五帝把位子禪讓給別人,三王卻是讓兒子來繼承自己的位置,諸位以為如何?我該怎麼做?&ot;
許多人都不敢應對,只有一人回答道:&ot;五帝禪讓是因為他們把天下當成了一個官職,三王玩繼承是把天下當成了自己的家。&ot;(天下官,則禪賢是也;天下家,則世繼是也。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
秦始皇聽了這一解釋,就仰天長嘆:&ot;我德要比五帝高尚,我想玩禪讓,諸位有什麼人選嗎?&ot;(吾德出自五帝,吾將官天下,誰可使代我後者?)
講話的人嘲諷道:&ot;陛下您行桀、紂之道,卻想行五帝之禪,怎麼可以呢?&ot;
秦始皇險些就跳了起來,怒道:&ot;你給我滾過來!敢說我是行桀、紂之道,解釋給我聽,如果不耐聽,殺你!&ot;
那人就慢慢解釋道:&ot;陛下您大興土木,把各地美女都招進後宮,又在驪山累死人命無數,依我之見,天下苦您久矣,即使您真想禪讓他人,弄得這樣半殘的天下,誰敢接受?&ot;
秦始皇默然良久,嘆息作罷。
這件事記載於《說苑至公》裡,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在秦始皇自己建立的大一統帝國面前,對未來江山之主的設計藍圖並沒有展開。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秦始皇遺囑的前因後果,那就是,由於建立的帝國制度並沒有達到十全十美的完善程度,尤其是在挑選繼承人這方面,他更是沒有經驗,所以,秦朝由此而亡。
那麼,接下來的漢朝,在皇權更替上又會有什麼樣的故事呢?秦已經為漢提供了一個反面樣本,漢會不會一帆風順呢?
漢高祖遺囑:永恆的劉姓江山
劉邦所立的遺囑可謂環環相扣,百密無一疏。這兩道遺囑不但是漢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漢朝後來發展的指示燈。人事安排的遺囑使漢朝劉氏江山得以穩固,而白馬之盟,更是讓劉姓江山延續了三百七十年。劉邦的遺囑,有一小部分是對秦朝歷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對當時形勢的總結。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太后本紀》
呂后問高祖曰:陛下百歲之後,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