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第1/2頁)
何木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和他活著時一樣,他的自信讓他認為,後繼者必將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他的自信更讓他認為,其他兩國已不足慮。所以,他平靜地寫下瑣碎之事,平靜地死掉。
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左右,中華大地上到底是一種什麼政治格局呢?
三國之局
曹操給接班人留下了一筆非常可觀的遺產,那就是一大批人才。賈詡、劉曄、張遼、曹仁、張合、徐晃、文聘、曹洪、司馬懿、曹真、曹休少長鹹集,群賢備至。還有足以讓接班人有資本向外擴張的軍力和來自廣大土地的稅收。
那麼,在魏國之外的其他兩國是什麼狀況呢?曹操對此深為瞭解。他死的前一年,建安二十四年(119年)秋,劉備在成都自立為漢中王。表面來看,此時的劉備無論在人事上、地域上、軍事上都如日中天。他手下的精兵強將主要有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馬超、李嚴、魏延、黃忠、趙雲、黃權等等,濟濟一堂,頗為壯觀。但是,仔細一研究,就會發現,劉備一方存在著很嚴重的危機,首先是李嚴和法正的出局,其次是要派出關羽守從東吳借來的戰略要地荊州,趙雲此時到底是什麼水平,劉備還不得而知,所以並未加以重用。而魏延剛剛從行伍之中被優選出來,還沒有形成獨當一面的聲名和威勢。這樣一來,真正撐起劉備政權的就只剩下了諸葛亮、張飛、馬超、黃忠。其中黃忠已經老了,馬超羈旅故國,而且已經有過數次背叛故主的記錄。那麼,真正支撐劉備勢力的只有張飛和諸葛亮。一文一武,一將一相。尤為重要的是,劉備與孫吳在荊州的問題上一直搞得很僵。曹操相信,這種僵局肯定會被打破,而代價就是兩國交兵。
事實正如他所料,在他死後兩年,東吳出奇兵擊敗關羽,關羽死掉。劉備出兵攻擊東吳,被打敗。一系列傑出人物,關羽、張飛、黃忠、馬良,包括劉備自己都死去,剩下的一個諸葛亮已無法完成劉備光復漢室的遺願。
在東吳方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就有了收復荊州的想法。曹操當然也這樣想,因為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劉備極不想還,孫權極想要回。果然不出曹操所料,這一想法最終在幾個月後被傑出的中年將領陸遜實現。陸遜趁著關羽出兵北上造成荊州內部空虛時,自信地認為荊州必可攻下來,結果如他所願。這位中年將領能擊敗劉備,實在是天意。本來,孫權所依仗的是呂蒙,但是,就在劉備大哭關羽並準備進攻東吳時,呂蒙卻死掉了。孫權曾不止一次地向劉備求和,因為他深知,沒有了呂蒙的東吳比從前更弱了。但劉備偏要來送死,孫權只好死馬當做活馬醫,派出了陸遜。陸遜最終以微弱的優勢在這場決戰中險勝。
但從此以後一切都結束了。在曹操看來,東吳想要保持戰略進攻,起碼要在各陣線上安排三個傑出將領。一個鎮守荊州,一個拱衛邊疆,一個領兵出征。但是當時能在東吳有能力承擔如此重任的只有兩個半人(呂蒙,陸遜,另半個是徐盛)。可現在,呂蒙死了。這就造成了不可填補的空白。從此以後,孤單的陸遜將不得不時常充當救火車的角色,而孫權渴望已久的主動進攻的可能,也隨著呂蒙的死亡漸漸暗淡下來。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東吳跟西蜀一同沒落
正是這種天下大勢讓曹操在確定接班人後,臨死前對自己辛苦創立的事業沒有任何擔憂。他最擔憂的是一些生活瑣事和家庭生活。在
曹操《龜雖壽》臨死前,他抱著幼小的女兒,指著最小的兒子曹豹,流著淚對守護在身旁的其他四個兒子說:&ot;這兩個孩子就託付你們了。&ot;
他精心為即將失去君主的女眷安排生活,讓她們學著做鞋賣點錢,如此交代後事,與其說是滑稽,不如說是一種悲哀。他對死後自己的東西逐一安排,可以看出他對身外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