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木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ot;命&ot;這個字被劉邦說出來,更有說服力。就是這麼一個人,如果不是秦末農民大起義,如果不是陳勝的那句&ot;王侯將相寧有種乎&ot;的吶喊而讓無數布衣放下了平民&ot;與王侯無緣&ot;的包袱參加了他的隊伍,他怎麼可能打敗項羽,奪取天下?!要知道,在他之前,是根本沒有任何一位平民能當上王的。
實事求是地說,這位被歷史上許多人稱之為無賴與私生子的人把&ot;皇帝&ot;做得倒是不錯。公元前206年,劉邦攻破函谷關,子嬰迎降於軹道旁,統一天下不到十六年的秦朝潰滅。四年後,劉邦大會諸侯,圍項羽於垓下,西楚霸王自刎烏江,楚亡漢興,天下至此初定。
第二年,皇帝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問了群臣這樣一個問題:&ot;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ot;秦、楚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即使出身草莽如劉邦者,也在反思一個帝國的興亡之變和長治久安之道。早在破秦之初,劉邦把亡秦之因歸於&ot;苛法&ot;。當高起、王陵把成敗關鍵歸於現實的物質利益刺激時,劉邦則自我總結為善用人才。
以暴力推翻了舊政權,卻不能用赤裸裸的暴力來證明新政權的合法性,與此同時,出身低微的統治者也必須利用一種簡便易行的思想體系,來指導施政方針的制定與執行。
這個時候,蕭何站了出來。
在劉邦忙於與諸侯周旋時,漢帝國的內政全由蕭何負責。蕭何出身秦吏,職業背景必然影響他的執政思路。同時,蕭何對秦依法為治的高壓政策所引起的極端後果也瞭然於胸。為了重建漢帝國的統治秩序,蕭何從自己最熟悉的秦制、秦律中吸取了大量資源,但著眼點仍放在鎮撫百姓、休養民生上,其制度建設儘量適應社會條件與群眾心理。當然,蕭何執政,還談不上自覺總結施政思路,尋求理論指導,更多是出於職業本能反應與經驗感知。
後來,曹參代蕭何為相,選用厚重長者為從吏,寬厚馭下,以清淨無事為要。曹參的政治路線很明確:嚴格遵循蕭何所規劃的典章制度,儘量少生事端,竭力避免激化社會矛盾。
從這一點來看,劉邦的任命又是何等的英明,這和他經常自詡的善於用人有著必然的聯絡。也正是這樣高瞻遠矚的兩道遺囑,使漢朝歷史有了七王之亂,更有了漢朝四百多年的劉姓江山。
當然,除了七王之亂的疏漏外,開國皇帝劉邦的遺囑還有一個疏漏:他所選的接班人以&ot;不擾天下&ot;的無為政策治理大漢帝國,但這絕非長久之計。因為當帝國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必然要轉變。自然,如劉邦所言,這並非是人所能預料到的事。只過了不到七十年,使漢朝衰落的一位皇帝就誕生了,他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遺囑:生死關頭的抉擇
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看,漢武帝的確不是庸才;但從大漢帝國的立場來講,他則是一個最合格的禍害。和秦始皇一樣,他在晚年犯下了無數錯誤,包括誅了自己的三族。但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並將後事安排得恰到好處。原因何在?一切都在於在他和大漢帝國的生死關頭時,他本人的正確抉擇。
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霍)光。--《漢書霍光傳》
立皇子弗陵為皇太子。--《漢書武帝本紀》
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看,漢武帝的確不是庸才;但從大漢帝國的立場來講,他則是一個最合格的禍害。和秦始皇一樣,他在晚年犯下了無數錯誤,包括誅了自己的三族。但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並將後事安排得恰到好處。原因何在?一切都在於在他和大漢帝國的生死關頭時,他本人的正確抉擇。
為什麼會是霍光
漢武帝後元元年(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