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木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些影響是一千年也消弭不了的,趙光義雍熙年間的北伐失敗所造成的影響就是這樣。
趙匡胤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但又不得不做。因為實在無人可以擔當大宋所面臨的重任;因為他也抱著希望,希望弟弟能統一全國,希望弟弟能善待自己曾經善待過的一切。
質疑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疑案,有兩個發生在趙匡胤與趙光義的身上。一個是&ot;燭影斧聲&ot;,另一個是&ot;金匱之盟&ot;。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假設&ot;金匱之盟&ot;是假的,那麼,也不能證明&ot;燭影斧聲&ot;是真的。事實上,趙匡胤之死早已有定論,是喝酒導致了心臟病發。也就是說,&ot;燭影斧聲&ot;完全是子虛烏有,但&ot;金匱之盟&ot;卻是真的。
後人說,趙光義登基五年後才拿出了這麼一個盒子,就是因為當時有人不服他,又加上趙德昭事件,才讓他為自己再次正名,於是,他選了這麼一個俗套。
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下,把目光回溯到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的早晨,這一天,趙光義登基稱帝。據正史記載,他沒有任何憑證,只是憑了先入宮見了宋皇后,就當上了皇帝。
我們假設,如果他沒有宋太祖的遺詔,單槍匹馬進宮見宋皇后,索要皇位,宋皇后又不是吃素的,況且,&ot;母以子貴&ot;,趙德芳登基稱帝給她的好處自然不必說。正是因此,她會不反抗嗎?她完全可以先把趙光義拿下,然後再隨便扣他個罪名將他殺掉,讓兒子來當這個皇帝。
所以,趙光義是有宋太祖遺詔的,並且,這位深明大義、對丈夫的心思很瞭解的皇后欣然承認了趙光義。
有人會說,趙光義當初沒有任何憑證,是因為篡位太匆忙。那麼,他白痴一樣地忙了五年才拿出了那個金匱?如果他真是篡位,稍有點頭腦的人就該明白,他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為自己正名,而不是等五年後才拿出那個金匱。
而他五年後拿出那個金匱,的確是因為朝中有人對他皇帝的來路表示質疑,又發生了軍中士兵想要擁立趙德昭一事,所以,他想再次為自己正名。他是要告訴天下,他的皇位是名正言順得來的。至於他以後的所為是另外一回事,不可與此相提並論。
但是,問題就出來了。閱遍宋史都沒有發現那道宋太祖的遺詔,卻在《宋會要輯稿》中找到了它。而且,宋史中隻字未提趙光義曾把這道遺詔公佈於眾。趙光義之所以這樣做,有兩個可能:第一,遺詔中還有其他不可見人的內容;第二,他並不需要這道遺詔,因為當時他的地位就已經決定了他是儲君。他又何必拿出來畫蛇添足呢?
這就是歷史,如果你仔細去追究,很多事都靠不住。但這不是我們要做的,我們要知道的是,趙匡胤選擇的這個接班人並沒有讓北宋統一全國,並且還讓北宋王朝落下了個&ot;恐遼&ot;的毛病。
但話可婉轉一點說,按北宋當時的實力,換作是誰,面對遼朝這樣一個大難題,都很難解決。北宋的命運恐怕在趙匡胤剛建國時就已經註定了。
趙宋家法
大宋的命運完全是由趙匡胤一手創造完成的,趙匡胤本是後周的一名將軍,他在沒有登基時的經歷就決定了宋朝後來的歷史。在他建國初期,他就對五代亂世的原因做出過深刻的思考,最終,他得出結論,那段歷史之所以糟糕透頂,完全是因為軍人掌握著足以讓皇帝下臺的軍隊。於是,他用幾杯酒讓禁軍和藩鎮將領卸掉了手中的兵權。他試圖從唐朝那裡取得一點經驗,但唐朝的興盛是由於軍隊,衰落直到敗亡也是因為軍隊。最終,他經過對歷史的借鑑與對現存狀況的深思熟慮而對初創的大宋的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且立下家法,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