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1/2頁)
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麼每個朝代的結構體系和執行風格又如何形成?一建國自然就有了嗎?只恐未必。所謂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事實上開國皇帝往往都是些打天下的武夫,王朝的盛衰氣運似乎更取決於第二代皇帝如何坐江山。因為一世打江山的方式自己一個人用就可以了,後人不用學,但是二世主怎麼坐江山,則往往成為整個王朝長期堅持的標杆。這個標杆樹得好,王朝就發展得好,而標杆一旦跑偏,便很難保持繁榮穩定。所以,研究一世怎麼造反,在和平年代似乎意義更小,而研究每個王朝的二世主所設計的國家架構,就能從很大程度上掌握這個朝代的總體風格和執行機制,從而勾勒出整個中華帝國兩千年來的發展脈絡。具體到每位二世主,由於建國初期的一些不規範性和不穩定性,他們往往都不是常規繼位,坐上皇位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所以我作《煮酒話太宗》十三篇,來與讀者共同研究他們的故事。
如果把每個王朝的第二代領導人稱作二世,似乎太枯燥了一點,不妨使用中國傳統的太宗稱謂。在此,需要先大致瞭解一下史書對皇帝的稱呼以及諡法的常識。
所謂諡法,即指一個人死了,後人追贈給他的一個稱號。這個稱號概括了此人的一生,可以和爵位連用。比如一位周天子(天王)很厲害,就叫周厲王;一位秦國公很孝順,就叫秦孝公;一位漢朝的皇帝又孝順,武功又很卓著,就叫漢孝武帝。後來公的概念擴散化了,傑出計程車大夫均可稱公,不一定真的是公爵。比如范仲淹諡號文正,習慣就稱范文正公。
而廟號則是一種皇帝專用追贈。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宗祠,皇室也有自己的太廟,供奉皇室歷代祖先。在唐朝之前,特別傑出的皇帝除了每人都有的諡號,還可以專門上一個廟號,但只有特別傑出的才有,並非人手一份。比如漢朝著名的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在大多數人看來應該算是青史留名的一位傑出帝王,卻未能取得廟號。正因為有的皇帝有廟號,有的只有諡號,所以漢晉的皇帝史書上統一稱諡號而不稱廟號,如漢武帝、晉惠帝等。而從唐朝開始,廟號就濫市了,除了末代皇帝,一個都不能少。而諡號卻越來越長,一般都是十幾個字。比如宋太宗的&ldo;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rdo;。因此隋唐以後史書統一稱廟號而不稱諡號,如唐高宗、宋太祖等。明朝以後沿襲宋制,史書一般稱廟號,但由於絕大多數皇帝都只用一個年號,習慣上也可用年號指代,如永樂帝、光緒帝等。
可能很多人都想問為何有的廟號是&ldo;祖&rdo;而有的是&ldo;宗&rdo;呢?這便是根據&ldo;祖有功而宗有德&rdo;的標準:&ldo;祖&rdo;一般是立下了建立王朝的功,&ldo;宗&rdo;則是保持了王朝繼續興盛的德。
&ldo;祖&rdo;和&ldo;宗&rdo;前面那個字當然也不能隨意取。按慣例,第一位&ldo;祖&rdo;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這一般是開國皇帝,復闢的可稱世祖、烈祖等。第一位&ldo;宗&rdo;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這一般是第二代主要領導。文帝和太宗都常用於二世主。&ldo;文&rdo;不是指文才,而是治理的意思,所謂&ldo;經天緯地曰文&rdo;。您可以理解為高帝建立了一個硬碟,而文帝對其進行了格式化,後面的根據這種格式執行。其後的廟號則按具體情況追諡,用於表達後世對此帝王一生的評價。一般來說,公認的仁君可諡仁宗,發揚了孝道的可諡孝宗等。當然,廟號的描述未必就一定客觀準確,比如有人只有一米五卻要叫高宗,但總體而言廟號是精煉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重要手段。中國的諡法系統是中華帝國一種重要而巧妙的公共管理技術。
本書要詳細講解的正是每個王朝第一位取得&ldo;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