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商鞅能完成這些步驟,和秦國平民的配合是分不開的。平民本來是貴族的附庸,商鞅突然來請他們脫離原來的主人,即使口頭承諾的前景再美好,也很難取得廣泛信任。商鞅巧妙地透過&ldo;城門立木&rdo;這次表演博取了民眾信任,跟隨他脫離貴族社會,走進公民社會。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於中國社會缺乏宗教法權的約束,也沒有形成契約社會。試想類似改革若發生在歐洲,毫無疑問,教廷會把商鞅先生綁在柱子上,像布魯諾那樣燒掉他。而全體人民也一定會謹遵教廷神諭並恪守人身契約,而不會去理會誰在城門口表演立木。這才是中國能率先走進中國特色封建社會而歐洲始終被禁錮於&ldo;黑暗中世紀&rdo;的內在因素。
商鞅變法對秦國社會的改變到底有多大,其實最佳註腳恰是他本人。商鞅變法嚴重觸犯了舊貴族利益,秦孝公太子駟的兩位老師太子傅公子虔、太子師公孫賈曾公開反對商鞅變法,被商鞅處以酷刑,把鼻子割掉,也就是所謂的沒臉見人。後來太子駟繼位,即為秦惠王。這兩位老師趁機誣告商鞅謀反,秦惠王判處商鞅死刑。這時商鞅跑到自己的封地商,準備組織下屬負隅頑抗。若在商鞅變法之前或者歐洲封建社會,這是可行的。因為按照封建人身依附關係,&ldo;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rdo;。封地上的人不是國家公民,也不是最高領主的財產,而是這塊封地領主的私有財產,領主若要反對自己的上一級領主,他們應該跟隨。然而經過商鞅變法,秦人的思想已經轉變,商地的人並不認同自己是商鞅的私有財產,也就不會跟隨他,於是按國家法律把罪犯商鞅抓起來,最後商鞅被車裂而死。
可見,秦國已經建成了公民社會,整個國家是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體系。國君透過科層制的官僚組織體係指揮國民,從最高元首到普通百姓或前線士卒,只是同一命令的層級傳遞,而不是多級主權的聯合下達。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秦國依次攻滅了六個諸侯國,也毫不客氣地吞滅了周天子的直轄領地東周、西周,中華帝國的主體部分第一次從形式上統一到了單一制的中央集權帝國旗下。
統一華夏後,沒有殖民意識,也不搞分封建國的秦王朝,當然會要求全國執行統一模式。然而,要求我們的祖先從上古時代直接進入公民社會亦不現實,部落制、奴隸制、封建領主制的殘餘力量還將以各種變通形式不斷掙紮起復,有時候掙扎力量還會反噬新生進步力量。秦二世作為最失敗的太宗典範,很多人歸結於他本人的弱智,但這顯然是片面的。他的失敗是一次典型的社會大變革挫折,是中華民族由中國特色奴隸社會轉向中國特色封建社會這一文明大轉型中出現的曲折。
而對小胡亥而言,真正的不幸在於:他上位的時機恰恰只晚了一格。他的前任‐‐秦始皇,無論後世毀譽如何,都享受著&ldo;千古一帝&rdo;的赫赫聲威,而他卻要在史書中扮演弱智敗家公子的角色。然而,在大秦帝國這架青銅鑄就的超級戰車上,某一個零件真的有那麼大的主觀作用嗎?或許他和他父親都只不過是按照戰車的軌跡,走到了不得不走的那一步而已。
被即位的小朋友
秦朝的行政組織結構嚴謹縝密,對每個環節上的操作者要求都很高,對頂點的皇帝尤其苛嚴,甚至超出了常人的體能範圍。俗話說:&ldo;文死諫,武死戰,皇帝累死在龍案&rdo;‐‐別誤會,不是指被后妃們累死在睡覺的龍案,而是被每天超過二百斤的奏章淹死在辦公的文案上。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四十九歲的秦始皇(在當時已經算是比較高壽)已被繁重的政務嚴重摧殘。儘管非常怕死的秦始皇致力於研髮長生不死的技術,但並未取得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