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巔峰時期,中原王朝實際控制的人口最多約至五六千萬,宋朝由於長期國內和平、水利和耕作技術進步、熱帶稻種引進等因素,終於突破一億。這就造成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與之相應的卻是高速城市化和工商業勞動力緊缺。宋代的煤煉鋼、灌鋼法和深井鑽探等工業技術得到發展,形成了一波強有力的產業革命,經濟史學稱之為&ldo;煤鐵革命&rdo;。據估計宋朝鋼鐵產量最高可達十五萬噸,接近18世紀工業革命後歐洲十八萬噸的水平。這顯然又會帶來煤炭、有色金屬、化工催化劑等各種工礦開採業和下游加工行業的大發展,這對工業勞動力提出了極大需求。信州(今江西上饒)曾出現過一個銅鉛礦,僱傭了十萬工人,分成三班日夜不停地開採。大量的工礦企業又造成大量產業工人集中居住在城市中,這對城市服務業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清明上河圖》中不僅有享受都市繁華的東京市民,更有為招工而焦急的掌櫃。
面對這個前無經驗可借鑑的重大社會問題,宋太宗給出了一個令人擊節讚嘆的解決方案‐‐不抑兼併。
小農經濟時代,耕地配發給農民進行生產,而隨著時間推移,有些人不斷兼併土地成為大地主,有些人失去土地成為佃農,當少數人佔有多數土地的比例失衡時,就容易減產從而引發社會動亂。失地農民最易加入義軍,所以歷代最怕兼併,絞盡腦汁維護田制。宋朝農業勞動力過剩,按說應該更怕這個問題,宋太宗卻反其道而行之,不設保護性田制,任由兼併。據估計,到徽宗朝,1的地主佔有了70的土地。不過,失地農民也並未大量參加叛亂,就算是水泊梁山,也只收一百零八人而已‐‐而且那只是明朝人編的小說。大多數失地農民擁入城市,因為城裡正好有大量的工作崗位等著他們。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