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國演義》說曹氏本姓夏侯,因曹操的父親曹嵩當了大宦官曹騰的乾兒子,所以改姓曹,夏侯惇、夏侯淵都是曹操的堂弟。此說流傳甚廣,甚至有考古學家煞有介事地說要找夏侯氏族後裔來檢測dna,以驗證安陽曹操墓的真假。然而正史並無此說,且明載曹操是漢初名相曹參之後,夏侯惇則是漢初名將夏侯嬰之後,兩家大量通婚,中國自古講究同姓不婚,雙方顯然沒有血親關係。曹嵩的身世不可考,但曹騰有親兄弟,曹嵩應該是他的親侄兒過繼而來,《三國演義》說曹操家改過姓,應該是在抹黑這一家篡漢的反面人物,被很多人信以為真。不過這裡不是為操賊平冤,而是要提醒讀者‐‐漢初功臣曹參、夏侯嬰的後代隔了四百年,到漢末仍是政治巨族。
曹操封魏國公後便要確立世子,最初有資格的本來只有一位‐‐曹昂。曹操的正室丁氏無子,庶妻劉氏生長子曹昂後亡故,於是曹昂便過繼給丁氏,成為唯一嫡子。曹操和丁氏都非常喜歡他,按理說繼承權就沒懸唸了,但曹操遭到宛城太守張繡的伏擊,狼狽奔逃時曹昂率都尉典韋為父斷後,壯烈戰死。這段故事在《三國演義》上描寫得很精彩,當然,諸如幽會張繡嬸母之類的情節又是羅貫中在抹黑操賊。曹昂戰死後丁氏哭得死去活來,據易中天說,丁氏因此和曹操離婚了。妾室卞氏升任正妻,卞氏有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丕便遞補成嫡長子。
四子中曹丕和曹植最有才華,文學史上將魏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曹丕之子)、陳王曹植合稱&ldo;三祖陳王&rdo;,列於&ldo;建安七子&rdo;之上,被視為魏晉文壇的翹楚。不過很多人認為曹植才華最高,曹操次之,曹丕再差一點。晉朝文豪謝靈運評價:&ldo;天下文才共一石(合十鬥),曹植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剩下一斗天下共分。&rdo;這就是&ldo;才高八斗&rdo;的典故。曹植當然就成為曹丕最大的競爭對手。很多故事中,曹操其實更喜歡曹植,想傳位於他,曹丕經歷了許多驚心動魄的鬥爭才擊敗曹植。曹丕本來還想殺曹植,勒令他在七步之內吟得一首好詩,不然就削腦袋。值得慶幸的是,漢朝尚不流行白居易的長篇樂府,曹植吟了一首二十字的《七步詩》便交了差,還以詩中的兄弟之情感動了曹丕,撿回一條小命。還有故事稱曹操的另兩個庶子曹彰、曹沖也很有競爭力。曹彰是一位剛猛無儔的黃須戰神,在與遊牧民族的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後世甚至形成以曹彰的封爵任城王作為宗室猛將專用封爵的傳統。曹沖則是一位天才的工程物理學家,尤以精妙的超大規模測繪技術聞名於世,在兩千年前便掌握了測量大象體重的高超技術。甚至傳言曹沖夭折後曹操公開說這是他的不幸,卻是曹丕的大幸(不然曹沖會嗣位)。
然而,這些都是明朝人編的小說。事實上曹丕的嗣子地位根本不需要經過鬥爭,只需要三個字‐‐嫡長子,只要他還不是個弱智,就基本可以確保繼位。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只要沒有極其特殊的情況,嫡長子必可嗣位。
魏文帝篡漢稱帝,終結了這個老大帝國,同時,對新建曹魏帝國的組織結構進行了認真調整,以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影響最大的兩項改革是設定中書省和實施九品中正制。
李斯設計的三公九卿制,到曹魏已歷經趙高、霍光、梁冀、王莽、董卓、曹操等權臣,人們已經認識到這種設定的不合理。秦朝廢除私臣,讓所有人都成為國家公務員,但皇權也因此削弱。皇帝雖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沒有了直接附庸,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和政府長官丞相和軍隊長官太尉相抗衡。於是魏文帝設中書省,號稱是皇帝的私人顧問團隊,整整一個機構的人幫他理政,極大地擴充套件了掌控範圍。本質上是在丞相率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