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第1/2頁)
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文帝很承周勃的恩情,對他非常恭敬,這個武夫也愈發得意。郎中袁盎勸諫漢文帝要注意君臣之禮,說周勃也只不過盡本分,現在就這麼驕橫,皇帝還那麼縱容他,不可取。於是漢文帝改用正常的君臣之禮,讓周勃感到很大壓力。有次上朝,漢文帝突然問周勃:&ldo;今年全國有多少刑獄?&rdo;周丞相當眾說不知道。漢文帝又問:&ldo;那今年的錢穀收支多少?&rdo;周丞相又不知道,慚愧得汗流浹背。漢文帝轉問左丞相陳平,陳平從容道:&ldo;刑獄問廷尉,錢穀問治粟內史。&rdo;漢文帝說:&ldo;那你是幹嘛的呀?&rdo;陳平更從容地說:&ldo;我是宰相,輔佐天子,總攬政務,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rdo;散朝後周勃慚愧地說:&ldo;你怎麼不教我呀!&rdo;陳平笑道:&ldo;你當個丞相,卻不知道丞相該幹什麼。就算你記住全國一年刑獄多少,如果又問你長安一年刑獄多少,你怎麼回答?&rdo;
周勃終於明白自己根本不適合當丞相,又有人勸他功成身退,免招日後禍害,於是周勃掛印而去。漢廷並未升陳平為右丞相併另補左丞相,而是讓陳平專為丞相。不過只過了一年多,陳平病卒,周勃繼為丞相。但他當了不到一年,漢文帝說:&ldo;朕詔令列侯到封地上去,丞相應做表率(周勃有絳侯爵位)。&rdo;於是周勃再次免相,到了絳縣。不久有人告發周勃謀反,廷尉將其逮至獄中審理,周勃四方打點,動用了他當年和薄昭的關係,才免於獲罪。出獄時,在獄中受盡獄吏折磨的周勃感嘆道:&ldo;我曾率領百萬大軍,今日才知獄吏的金貴啊!&rdo;這一段在史書上記載的很簡單,但其中隱藏了一些重要資訊。首先,周勃第一次辭相未必是出於自願,很可能是受到漢文帝和陳平的聯合算計。漢文帝想罷免這個驕橫的功臣,陳平也想獨相,他明知這個武夫不適合當丞相,卻故意推他為首相,然後在朝堂上與皇帝默契地讓他汗流浹背,無地自容,最後順理成章地罷免了他。這樣漢文帝除掉了一個功臣,陳平也爭取到了獨相,可惜沒活多久,否則很可能也要專權。其次,陳平死後周勃繼任,既說明周勃本身還是很想當丞相,也說明實力畢竟很強。但不到一年,漢文帝又罷免了他,這十個月勢必有許多精彩的明爭暗鬥,可惜史書已無詳載。但結果是明確的:陳平、周勃均退出朝政,漢初功臣集團基本消停。
至此,漢初三大政治集團總算決出勝負,政權基本集中於皇帝,漢文帝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好好幹一場了。
三大賢君,文景之治
明末大儒王夫之、朱國禎都曾縱論中華兩千年帝國時代,分別提出了他們心目中最偉大的三位賢君,人選完全一致,可見這三位是眾望所歸,無可爭議。
這三位中就是‐‐&ldo;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rdo;。漢文帝因為沾了文景之治,名氣還稍微大點,後兩位估計80的中國人都沒聽說過。而即便是漢文帝,在絕大多數國人心中,恐怕也很難擠進前十,更遑論三大聖君了。這其實是現代人考量賢主的標準發生了嬗變,現代人看歷史,只記得秦皇漢武併吞天下的卓越武功,只記得萬卷戰史中鮮血書就的勝利篇章,只記得蒼茫荒原上白骨鑄造的功勳銘臺,卻不知自古的人民(包括自己)要的不是這些,而是相對寬鬆的生活。更何況,要成就秦皇漢武的偉業,難道真是靠一兩個皇帝的雄才大略?還是靠厚實的國力基礎?而國力當然不會是雄主們自己雄出來的,大多是前代仁君給他們積累的。
從儒家傳統審美觀而言,漢文帝是一個相當標準的仁君‐‐仁慈、節儉、勤政、愛好和平、輕徭薄賦;而從公共管理學的角度而言,也堪稱治世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