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樺夜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故事了,源頭就在於司馬家搞得“高平陵事變”,司馬家趁著老曹家皇帝去祭祖的功夫,發動兵變,然後司馬懿指著洛水發下毒誓,保證只要投降絕不傷害曹家人,曹家人還就信了,因為當年光武帝劉秀也是指著洛水發誓放過了殺兄仇人,洛水之誓,那可是金字招牌,結果不言而喻,放下權力的曹家人那就是待宰的羔羊,被司馬家殺的殺放的放(流放),而因為司馬家的騷操作,從此之後皇室更替也再也沒有優待前朝皇室的說法了,都是斬草除根以絕後患,至於新皇的誓言?那更是狗屁不如了,搞得後世王朝一個個的想盡辦法想著取信於臣下,不過司馬家也沒有落到好處,也許皇天有眼,司馬家雖然靠著這樣那樣的手段,一統華夏,卻是沒有得到該有的福運,皇帝們一個賽一個的蠢笨,甚至到後來出現了“何不食肉糜”這樣的奇葩,最後王朝在八王之亂中轟然倒塌,引來了華夏第一劫難,五胡亂華和其後近兩百年的南北朝並立;直到後來隋文帝一統天下,這才使得中華江山沒有斷絕。
所以此後所有的王朝,不論是否大一統,都留了一個心眼,皇帝絕不離開中樞,哪怕是新皇繼位,要將先皇送入陵寢也是用最親近之人代替,這才有了“治喪大使”這個聽起來不倫不類的職務,畢竟跟皇朝存續比起來,送大行皇帝入陵寢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至於說皇明,因為太祖皇帝的大明史稱“得國之正,唯漢與明。”所以有些事情就有點變了味道,太祖皇帝葬在了南京的孝陵,馬皇后,懿文太子也在孝陵入葬,可謂是一家團圓,太宗皇帝崩於北征途中,回來的時候仁宗皇帝已經繼位,所以直接入皇陵即可,仁宗皇帝不但是第一個在紫禁城午門登上皇位的皇帝,也是第一個享受了全套的入葬禮儀的皇帝,而且宣宗皇帝本就是無可爭議的繼承人,更是“靈前繼位”,其本人又跟隨太宗算上是真正的馬上天子,對於軍隊的掌控也是得心應手的,可朱祁鎮就不行了,其一,年齡尚小,根本就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其二就是皇帝年幼,那麼皇權就不安穩,需要重重保護。所以等到了出殯那天,朱祁鎮也僅僅是需要走完全過程的一半即可,無需走完全部流程。
而這幾日,朱祁鎮就會以嗣皇帝身份,開始學習相應的流程,甚至要學習新皇登基的流程,因為一旦大行皇帝入葬皇陵,緊接著就是新皇登基大典,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到了那時候才是真正的考驗人的時刻,因為,新皇登基,皇帝需要祭天地社稷之神,要祭太廟,告日月,總之要告訴天上的神仙們,祖宗們老朱家換新皇帝了,你們以後要好好保佑,別認錯人了等等等等……
僅僅是這一套下來,稍微體弱的恐怕就要追隨先帝而去了,何況是一個孩子,所以,今日首要議題就是 這大典怎麼辦?而操辦大行皇帝入葬和新皇帝登基大典的都是禮部,身為禮部尚書的胡濙就率先開口了,“太后,當務之急,首先便是大行皇帝的入葬之禮,治喪大使由誰擔任?陛下的登基大典如何操辦?陛下畢竟年幼,這大典行程該如何制定?還請娘娘您拿個主意”
太后看了一眼內閣三人,又轉頭看向朱祁鎮“皇帝可有什麼想說的?”
朱祁鎮略微欠身回道“一切但憑祖母吩咐。”此時不是他做決定的時候,這樣的事情,都有成例,到時候他只需要像是提線木偶一般按照規矩一步步照做就好了。
太后聞言點了點頭,隨後對胡濙道“此事禮部那裡應該有成例的,大行皇帝的入葬,就按照成例來,至於登基大典,因繁就簡,一些不必要的地方能減就減,終不能將皇帝累壞了,你可明白?”
“臣明白了”胡濙點頭回道,然後就坐回錦墩一言不發了。
眼看禮部的事情講完了,楊士奇這才起身道“娘娘,而今朝廷有三件大事,卻是拖延不得的急務,還請娘娘定奪”
這首要的第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