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第2/3頁)
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於當日自焚使館,率領使館人員、駐軍和金玉均、樸泳孝等政變骨幹逃往仁川領事館。甲申政變以中國大勝,日本慘敗告終。此後,袁世凱則應國王之邀,居於&ldo;偏殿樓下,與國王居所僅一牆之隔,朝夕接觸會晤,握手談心。各部大臣每日必造訪袁公稟告公事,環繞左右聽指揮。……袁公不動聲色,代韓內籌撫治,外輯邦交。一個月來一手秉筆,一手按劍,衣不解帶,目罕交睫。當時年齡才二十六歲,頭髮卻由此而斑白51。&rdo;
清軍當時在朝的三營兵力約一千五百人,朝鮮左、右兩營約八百人。但袁世凱所統一營分駐馬山浦,隨其進宮的只有四哨。清軍編制每營五百人,一營五哨,每哨一百人,考慮到軍營尚需留守,而張光前所部並未參戰,所以清軍一方入宮參戰者的實際人數應不足一千人52。在日本和開化黨人控制的王宮中,有竹添帶入的二百名日軍和樸泳孝指揮的兩營新軍八百人,共一千人。在實力上,與對方相差並不懸殊,且已挾制了國王,控制了王宮,做戰有險可據,以逸待勞。為何敗得如此之快呢?一個原因是為防止與清軍衝突,政變方未關宮門,從而失去了防守的優勢和屏障,使清軍得以順利入宮。另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中途退縮,撤出王宮,導致軍心瓦解。進一步分析,則政變與反政變之成敗,實與雙方領軍人物的意志與決心有關。
政變一方的核心和主腦人物是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竹添是個狂熱的帝國主義分子,到任後積極扶植開化派,中法戰爭爆發後,則極力慫恿開化派發動政變,推翻政府,建立親日政權。在政變前夕,竹添將政變計劃報告日本政府,要求批准。但日政府在接到竹添報告的同時,也收到了駐華公使?木武揚的密報,說正在進行中的中法談判,法國有意割佔中國的臺灣。日政府聞訊大為恐慌,認為臺灣重於朝鮮,遂決定傾全力阻法奪臺,指示竹添暫停發動朝鮮政變。而竹添不待政府之批准,即擅自決定立即發動政變。這是竹添的狠處。
反政變一方的核心和主腦人物應該說是袁世凱。袁是個堅定的&ldo;傳統帝國主義&rdo;者53,為維護清廷在朝鮮的利益不遺餘力,而且勇於任事,具有殺伐決斷的作風。在政變突發,無法與國內及時聯絡,請示機宜,而且在政治軍事上已經落了後手的形勢下,不顧主官之猶豫,慨然自任,甘負嚴譴,斷然出兵平亂。這是袁世凱的狠處。
也就是說,無論日方或中方,政變方或反政變方,其軍事行動都是未經政府批准的行動。成功則罷,一旦失敗,則會承擔嚴重的罪責。所以無論哪一方,一旦發動,就非幹到底不可。任何猶豫、畏縮和動搖都會使行動功敗垂成,所以這又是雙方領軍人物個人意志的一場較量。從竹添和袁世凱在事變中的表現來看,其強弱優劣,高下立判。
在政變一方,起初進展相當順利,確有出奇制勝的效果。清軍猝不及防,國王、王宮、新軍均已在政變者控制之下54;親華的重臣被誅殺;開化派政府組成,新政綱發布;被挾持的國王召見了外國使節,政變似乎已經成為既成事實。但竹添低估了清軍反擊的意志和決心,沒能迅速擴大戰果,把優勢轉化成為勝利。由於政變並沒有得到政府批准,竹添心裡沒底,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而是想控制事態,避免給清軍以介入的藉口。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