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辣醬的薯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個奇怪的現象讓陳正很奇怪,他因為不瞭解大明官場,所以很難理解這個現象的原因。
不過陳正不和其他上位者一樣,陳正敢於親自去詢問。在無法理解為什麼縣丞可以高效完成任務之後,陳正親自找到縣丞詢問了一番。
縣丞倒沒敢隱瞞,而是全盤解釋了他能把政務處理好的原因。
縣丞能處理好政務並不是他自己能力有多強,主要還是靠著他手下的一班師爺。
明朝時期的官員大多是考科舉上位的,一個縣令一開始往往都是讀死書的書生罷了。這種毫無地方治理經驗的官員上位根本無法幹活,所以大多數時候明朝官員都會養一班師爺來替自己處理政務。
師爺,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這些人大多都是有當官經驗,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他們可能是落榜秀才,也可能是多年的小吏。
師爺不屬於官府編制,但是卻是最有用的官府成員。他們有管財政的師爺、記發條的師爺、輔助行政的師爺、甚至有的大官還有代寫奏摺的師爺。
毋庸置疑的就是,師爺才是明朝地方幹實務的主力,而那些官員大多都只是做做決策就可以了。而這些都是明朝官府的潛規則,陳正壓根不知道還有這麼一回事。
而這個縣丞也是如此,他底下養著七八個師爺,這是他能輕鬆處理政務的主要原因。而那些士紳大多都是管理鄉鎮農民,自然沒能力負責縣城事務。
你給縣長的活,讓村主任去幹肯定幹不好啊。
在縣丞的解釋之下,陳正這才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
“所以將軍,您要是想找人幹活,最好去找一些師爺來頂替。他們都有幹活的經驗和能力,比那些村子裡的里正靠譜多了。”縣丞小心翼翼的說道。
“我知道您想整頓吏治,不過以士紳的能力和那些落魄舉人的能力,我想也的確辦不成什麼事情。”
“也就是說,我需要找幹活的官員,不應該找士紳,應該尋找師爺?”陳正摸了摸下巴,沉思良久說道。
他是之前還真不瞭解這些門門道道,要不是縣丞告訴他,陳正這輩子都還在做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