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舉賢 (第2/2頁)
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心。藉著與李洽敘舊為由,與霍王父子話別。
“怎麼了?”
太子把他送到定州來,除了要其歷練外,便是籠絡軍中的將士。大戰即開,多好的機會,李洽卻讓他放棄,這是為何?
嘆了口氣,李洽無奈道:“還不是派系之爭,邊關的烽火已近整月,可朝廷依然沒有決定主帥的人選。”
與三年前不同了,那時候聖人只需一句話便可定奪,但這三年他的身體每況愈下,決策之權盡託天后。太子雖在長安處理軍政事務,但有裴炎等人掣肘,有些事也是鞭長莫及。
有鑑於去歲,裴行儉過世,軍中之事一切以劉仁軌馬首是瞻。是以東宮試著上奏主帥條陳,上選為太子太傅劉仁軌,中選崔智聅,下選劉敬同。
但天后卻以劉相在長安輔佐朝務為由推脫了,至於崔智聅、劉敬同,不過徒有虛名,所得戰功多賴聞喜公之力,實不堪大用。
戰爭,講究的就是兵貴神速,這一扯皮,沒個三兩月定然是定不下來的。而突厥的兵鋒已然侵入河北邊境,先頭部隊甚至到了鉅鹿。
真拖這麼長時間,三股邊軍無統一指揮,各自為戰,勢必難以抵擋,河北道怕是要打爛了。
李洽還拿出了一幅地圖鋪在案上,將三部詳細的狀況,一一作了詳細的稟告。
河北道,有霍王三老成持重之將,就算戰事糜爛,亦可保持僵持之勢。李洽最擔心的,卻是遠在山西北部的河套之地-豐州。
那裡地居衝要,以黃河天險為固,秦漢以來,列為郡縣,土宜耕牧。若為坐視突厥佔此河濱之地,隔隴望蜀,近靈、夏等州成為邊境,遠可瞭望長安,人將不安其業,於國不利。
恩?
“堂叔,你這到定州軍半年,長進不少,都能看出大戰略了?”
李洽笑著搖了搖頭,以他的出身,要是能看出這步來,早到兵部坐堂了,哪還能在這小小的定州軍當個郎將,從頭來過。
這一條,乃前大將軍蘇定方之子,武邑縣公-蘇慶節所言。刑莊公去世後,其以尚輦奉御之職一直閒賦在家。
戰事初開時,其曾受霍王邀請,謀劃軍機,李洽恰在帥帳,聽了一耳朵,便記在了心裡。
欲成大事者,必得柱國之將,以戡亂攘外。劉仁軌之流皆位極人臣,哪怕是太子,也不未必能輕易招攬,李守義就更不用說,人家眼裡根本沒他這個小郡王。
蘇慶節少從軍戎,深得其父真傳,常被壯公委以重任,飽經戰陣,屢建戰功。
再加之,其年不過四旬,正是年富力強之時,李守義不稱其落拓之時收入麾下,難道等到其為他人所用嗎?這也就是李洽阻止他隨軍的原因。
“人在哪兒?”
“眼下就在定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