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尋著青雲子找到的房間,他們找到一條向下的臺階,刀砍斧剁的痕跡非常明顯,兩側還雕琢的壁畫,畫中人物、精緻惟妙惟肖,做工異常的精巧。
幸好雲松子與張弛,學識淵博,精通道典,要不然抓瞎的李守義等,誰知道這畫的是些什麼東西!
張弛說:壁畫中身著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受朝拜的人便是大禹。壁畫的內容,應該說的是塗山之會,也就是史書記載的: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後面的幾幅則是,劃分九州鑄造九鼎,及大禹東行的盛況,及至會稽去世的場景。.......
這個典故,李守義當然知道,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功蓋當代,利在千秋。可禹陵在越州,離這裡數千裡之遙,跟著八竿子打不著啊!
大聰明,捱揍沒夠的韋晉,又一次跳了出來,生怕被別人忽略一般,舉手高呼:“這個,我知道,我知道!”
“你又知道?我看你又是欠揍了!”,說著話,鴻雁便又要出手,這次她打算打掉韋晉一口小白牙,徹底堵上他的嘴。
可卻被李守義攔了下來,併為其開脫,韋晉人是不著調,可他卻是實打實的世家子弟。豪門世家,自幼便有名師教導,一身學識也不容忽視。
有了殿下撐腰,韋晉的腰桿更硬了,清了清嗓子,得意道:“禹陵在越州不假,可他的後人,卻在洛州之地,建立了國家。”
當然,韋晉口中的國家並不是夏朝,而是與之同存的杞國、繒國,其國君皆為大禹後裔。《列子·天瑞》中所說的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杞國。
《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桀,滅亡夏朝之後,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杞國。至帝辛時,卜辭上也有:“壬辰卜,在杞,貞:今日王步於商,亡災?”的記載。
《史記》裡說了,周朝開國後,武王找到夏禹的後人-東樓公,便將他封到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
可杞國、繒國畢竟是小國,兵微將寡,地少糧缺,又經常受到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攻打,無法在河南地區立足,被迫繼續向東遷徙,先後遷徙到如今的緣陵、淳于等地。
杞國是個小國,史書罕有記載,知道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司馬遷雖在《史記》中作了《陳杞世家》,但也只有區區不到三百字,且提別指明:杞國微小,其事蹟不值得記載。
甚至連孔子他人家,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只是由於杞國文獻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以至於到了現在,只是能從史書的隻言片語中找到杞國的影子,其具體事蹟已不可考。
至於為什麼說這裡是杞國的地界,那是因為繒國的事蹟,《左傳》說的很明白,自建立封國之始,至二十七世,五十四代,為莒國所滅,國家大事,皆有所載。
另一個有利的證據是嵩山範圍有:東漢時建造的登封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其中啟母闕,說的就是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
連東漢都知道祭祀啟母闕,遙敬先賢,更不要說身負夏朝君主祭祀重任的杞國了。韋晉認為這裡定然是杞國祭奠開國之母的祭祀之所,只有元妻才配得上“塗山之會”這樣的規格。
而且,會稽距離杞國太遠,那時候還沒有馳道,戰爭、瘟疫、山賊,都讓他們無法及時祭祀祖先。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這裡建立祭壇。
“祭祀祖先,多光明正大的事,幹嘛搞得神神秘秘的?還是說,你們世家也是這般祭祀的,所以對這套特別是熟?”
鴻雁這嘴,就是噴毒的!韋晉也懶得跟她計較,只是正色回道:“大爭之世,列國征伐頻繁,稍有不慎,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