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嵩山地處汴、洛之間,雄峙中原,群峰聳立。提到嵩山,人們的第一印象便是北魏時,在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被譽為蔥嶺以東,禪學之最。
其實不然,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等組成,少室山歸少林,太室山則是道門的道場。
太室山三十六峰:峻極峰、河帶、玄龜、春震、浮丘等,也暗合天罡之數,有道門建立的三十六座道觀。
而逍遙谷-雙泉嶺-嵩陽觀,在太室主峰峻極峰下,上起白鶴觀前懸崖底,下接綿亙橫闊,群山環繞,峰巒疊翠,林木蔥鬱,溪水縈迴,景色清幽。如巨龍盤臥,素有太室如龍眠之說。此地正是潘師正的道場,也是道門重地。
這裡初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初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大業年間,朝廷失政,群雄蜂起,天下大亂,擁有龐大寺產的少林寺-嵩陽寺,成為山賊攻擊的目標,“僧徒拒之,塔院被焚”。
僧人們在組織武裝防備山賊已經很吃力,更是沒有精力重建嵩陽寺,不得不將勢力範圍收縮回少室山,將這個太室山中最核心的位置拱手讓於道門。
道門接手後,不惜耗費重金,在嵩陽寺原址上,建立了古樸雅緻的嵩陽觀,中軸線建築共有五進院落,古建築共有一百零六間。
當然,司馬承禎卻不承認這種說法,亂世道士下山,盛世和尚斂財,隋末大爭之世,僧人們是又犯了老毛病,才全了道門統佔太室山之願。
否則,同屬北魏時所建,地處太室山西麓的永泰寺,連個瓦片都沒掉,為什麼同時被棄掉了呢?
“讓你給殿下講解道門的事務,扯什麼道佛之爭,貧道看你這掌教,也是越來越沒出息了!”
潘師正哪裡不清楚,司馬承禎的意思,入唐以來國家安定,四海安寧,道佛之爭,愈發激烈起來。當年潘師正便是在此修道,且領導道門與佛門分庭抗禮的。
可如今不用了,朝廷的規矩擺在面上,諸教道統之爭,禁止械鬥,區域不限。但嵩山區域卻在例外,道統之爭在這裡是明令禁止的。
恩?為什麼呢?千萬別小看道統之爭,有時候它比江湖仇殺還嚴重,絕對是不死不休的。
潘師正笑了笑沒說,司馬承禎瞧李守義看著自己,也只能硬著頭皮解釋。
大業年間,道門在王遠知、潘師正的指引下,紛紛下山,行醫布藥,幫扶戰亂中的百姓,甚得民心,大有一舉擊垮佛門之勢。
武德二年,隋軍王世充在洛陽稱帝,號“鄭國”。其侄王仁則佔據少林寺屬地柏縠塢,建轅州城。
武德四年,少林寺曇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則,奪取轅州城,歸順了還是秦王的太宗。
三天後,太宗派特使來少林寺宣慰,參戰僧人皆受到封賞,曇宗還被封為大將軍僧,並賜給少林寺柏縠塢田地四十頃。少林寺自此以武勇聞名於世。少林僧眾習武蔚然成風,代代相傳。
與此同時,身處劣勢的佛門,讓曇宗去懇求太宗,請以斡旋道佛之爭。太宗雖然看重國教,但畢竟欠了佛門的人情,權衡再三,隨即下令嵩山之內,禁之兩教相爭。
所以,道門的嵩陽觀,佛門少林寺,這兩教的核心重地,便停止了爭鬥,有了今日的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道門又一次喪失了“全殲”佛門的機會。
不過,李守義完全不用擔心,他在道門只是求學,與道統之爭無關,道門會拿出最大的誠意,傳授學問,以助殿下成材。
“掌教師兄,驅邪避鬼,看相算卦,煉丹、祈福消災,就算了吧!欽天監那些傢伙,年年表演黃表紙沾姜粉,我看著就頭疼!”
李守義這話一出,潘師正與司馬承禎也是相覷一笑。是啊,在世人眼中,道門善醫術,更善於慰藉人心,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