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把鋼刀在剜韓子奇的心!他俯下身去,親親玉兒的小臉,兩人的熱淚交流在一起,&ot;玉兒,好好兒地,在家好好兒地&ot;
&ot;玉兒,甭讓他親你!&ot;壁兒衝過去,一把拉過玉兒,抬起手,就要抽打韓子奇的臉,但是,她舉起來的手又放下了,眼裡湧出憤怒、屈辱的淚花,&ot;你算什麼東西,不配髒了我的手!你走吧!&ot;
韓子奇一轉身,大步走出奇珍齋去,到了門口,又回過頭來,望了望這座曾經生活了三年的小院,忍不住朝著裡邊痛哭失聲:&ot;師傅,我走了!師娘、師妹,你們一定要保重啊!&ot;
韓子奇從此歸於蒲綬昌門下。
匯遠齋位於東琉璃廠路北,在眾多的書店、紙店、字畫店、丈房四寶店、古玩玉器店當中,並不特別引人注目。鋪面不大,當街兩間門臉兒,修飾得古色古香,懸著黑底金字的匾額,也是當年&ot;博雅&ot;宅老先生的手筆。他本是個&ot;惜墨如金&ot;的人,最厭惡一些附庸風雅的人請他題字,因為與玉有緣,才肯賜墨寶。因此,&ot;玉魔&ot;的題匾便也大大提高了歷史並不長的匯遠齋的身價。匯遠齋雖是新店,但店主蒲綬昌經營玉器古玩卻不是新手。他本來資產甚微,是個&ot;打鼓的&ot;舊貨商。但他又不同於那些肩挑八根繩、兩個筐&ot;打軟鼓&ot;的,那些人只收些破銅爛鐵、估衣舊器,油水不大;蒲緩昌是&ot;打硬鼓&ot;的,穿著長衫,戴著禮帽,談吐文雅,口齒伶俐,專門深入民間,收購玉器古玩。他的眼光相當敏銳,一件東西拿在手裡,立即能大體推斷出年代,以此作為衡量價值的主要標準,其次才是質地和做工,贗品很難矇蔽他的眼睛。他的主要搜求物件,是那些家資雄厚、以玩兒古董為點綴而又不大懂行的各業商人,以及那些沒落的貴族、官僚、富商的後代,即所謂&ot;破大家&ot;。前者喜新厭舊,常常&ot;換換口味&ot;;後者坐吃山空,只好變賣祖業。這兩種人都愛面子,又說不過蒲緩昌那張行家的利嘴,所以,蒲綬昌收購的貨物,基本上都是由他說價,哪怕是稀世珍品,他也可以以極低的價格弄到手,這便是&ot;打鼓&ot;的最大樂趣。買到的東西,他並不急於出手,往往要細細考察,追根尋源,直到確切地弄清年代、來源,掌握了它的實際價值,才待價而沽。當時,崇文門外的東曉市、德勝門外的果子市、宣武門外的黑市,都是買賣舊物的場所。因常有盜物出賣,於拂曉時營業,稱為&ot;曉市&ot;,又稱&ot;鬼市&ot;、&ot;小偷兒市&ot;。交易的人不說&ot;買&ot;、&ot;賣&ot;,而說&ot;給你&ot;、&ot;給我&ot;;不說價錢,而在袖筒裡用手指捏來捏去,討價還價,直至成交。蒲綬昌常常出沒於曉市,但他主要是從&ot;二五眼&ot;的賣主兒手裡撈好東西,而很少在這裡賣出。他的東西,要賣給那些愛玩兒玉又不懂玉的闊商,賣給識寶又肯給好價兒的古玩店,並且到各國駐華使館、各大飯店去遊說,賣給那些對中國文物垂涎三尺的洋人。一件東西出手,蒲綬昌就把一年的本錢都撈回來了。十幾年的工夫,就有了相當的資本,在琉璃廠&ot;倒&ot;了兩間門臉兒,掛起了&ot;匯遠齋&ot;的匾額。&ot;匯&ot;者,匯精集粹也;&ot;遠&ot;者,源遠流長也。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