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5頁)
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衛服”、“要服”依次類推。這其實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規劃,事實上本來沒有劃分得這麼清楚,朝見自然也就不可能按照這樣的規定。所以《禮記?王制》中又說:“諸侯之於天子,五年一朝。”
第二篇 民間風俗(2)
除了這種有規律的朝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會見,延及到會見等意思。賓禮在後代為何變成了皇帝和外國使節之間的禮節就可以理解了。
古代跪拜禮中的九拜
稽首——拜禮中最重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
頓首——次重者,行禮時頭觸地即起;
空首——兩手拱地,引頭至手不著地;
振動——哀慟之拜,兩手相擊而拜;
吉拜——拜而後稽首;
兇拜——稽首而後拜;
奇拜——先屈一膝而後空首拜,漢代稱雅拜;
褒拜——答拜,也稱“報拜”;
肅拜——直立推手,用於軍人。
古代女子的成年禮是什麼?
各民族女子的成年禮是各有不同的,如古代漢族女子的成年禮是笄禮。
笄禮是古代嘉禮的一種,為漢族女子的成年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髮式,將頭髮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髮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髮髻。時間主要是設在女子的生日或者對其有很大意義的日子裡。主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內容,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領。後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女子年十五歲,則稱為“及笄”。
對於笄禮,古之文獻有相當多的記載。如《儀禮?士婚禮》記載:“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男子什麼時候算是成年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利。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其才貌德行相當的“字”。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記載:“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怎麼回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意思就是,即使是聰明能幹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
最先出現此意的是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記載:“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做無麵湯餅乎?’”後來,宋代莊季裕在《雞肋編》卷中提道:“諺有‘巧媳婦做不得沒面餺飥’與‘遠井不救近渴’之語。陳無己用以為詩云:‘巧手莫為無麵餅,誰能救渴需遠井。’遂不知為俗語。”此諺形式曆元、明、清而未定。《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張氏勸止之曰:‘常言“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你如今力不從心,只索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