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9 大魏忠臣 (第2/3頁)
衣冠正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紡車,不斷的紡拈著麻線。
因為要造爐融銅、新鑄齒輪,紡車經過不斷的除錯磨合、近日才正式投入生產。
架設一個磨碾,能夠讓牛力輸出更加穩定,磨碾加工的菽類、麻籽等等作物也是一項附帶收穫,壓出的作物油脂水分還能對諸木造結構起到一個潤護作用。
缺點則是需要的牛力增加,不像水力那樣恆定、沒有消耗,做不到晝夜不斷的產出。特別是到了晚上,因為材料和產品都是易燃物品,嚴禁煙火,絕對不敢掌燈做工。
李泰也不得不感慨,古人治業細節上都是滿滿的智慧,並不是他一個現代人一拍腦門、凡事就能設想周全。
過程中雖有曲折,但也總算是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銅鑄的傘齒輪雖然不像後世精鋼打造的那樣優良,但用來帶動紡車這種簡單加工的機械是足夠了,銅的熔鑄也相對比較簡單,不需要為此投入巨大人工材料新開一條鋼鐵產業,現階段可以維持生產。
“阿郎,昨天紡成了六百多斤麻線,若再熟練一些,每日恆產八百斤可以做到!”
於此督工的李去疾迎上來,向李泰彙報這些紡車的生產情況。
五架紡車一天紡麻八百斤,如果折算成大斤制的話,則就是每天三百多斤的麻線產出,較之水轉大紡車的功效減了將近一倍。但跟傳統的紡線相比,又勝工十幾倍,這也是可以接受的。
“很好,繼續努力!”
李泰對這結果還算比較滿意,然後又問道:“近日蒐購的麻料足用嗎?”
李去疾聞言後便搖了搖頭:“今天才收七百多斤,左近鄉里都已經收購一空,畢竟鄉人自己也需要儲麻做工。”
李泰聽到這話,不由得又皺起眉頭,麻料的價格雖然比較低廉,但也是鄉人生產生活必需品,無論自家穿衣還是租調徵繳都要用得上。
商原雖然是肥鄉,但也是窄鄉,絕大多數均田戶所受田畝都遠低於均田令規定的畝數。有限的耕地自然要量地為用,即便種麻也只是少量,本身的積儲並不多。
紡車磨合投產之後,李泰便又拿金子換布帛,派人在左近收購麻料。收了三千多斤,左近鄉里積儲便就見底了。三千多斤麻料,也只是大紡車幾天的加工量而已。
他這裡產能是上來了,生產原料卻不足。如果再去更遠處收購,往來的運輸成本又要激增。
眼下李泰所面對的麻煩,還不只麻料供給不足這一樁。在大院裡站了片刻,他又轉去旁邊的織場巡視。
過去這將近兩個多月,除了其他各類勞作,部曲們又打製出幾十架織機。麻線還僅僅只是半成品,要紡織成布才可投入交易當中。
李泰雖然懂得製作大紡車,但也並非全知全能,對於織布則就比較陌生。所以這幾十架織機也只是時下的工藝形式,仍然需要織娘們一經一緯的織成布匹。
“稟郎主,昨日眾娘子織成六十多匹布。”
負責管理織場的徐娘子上前彙報,李泰聞言後便又笑著勉勵幾句。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
這是漢樂府《上山採蘼蕪》中所描述織布效率的內容,而在另一首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除了“自掛東南枝”這個梗之外,還有描寫女主劉蘭芝善織的句子“三日斷五匹”。
可見在古代技術環境下,一名織娘一天織一匹絹算是比較正常。哪怕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女主角,也做不到日織兩匹。
布的織造要比絹縑工藝要求更低,麻線也要更粗,熟練的織工一天可以織成兩到三匹。一匹布寬二尺二,長四十尺,大約七八斤麻線可以織成一匹。
現今織場做工的織娘三十多人,這已經是部曲中全部懂得紡織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