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獻之和幾位長兄如王凝之、王徽之、王渙之、王操之同時學習書法,後來都有成就,但王獻之比他們高一籌。王羲之是一位傑出的書法教育家。他本人轉益多師,所以他知道研習書法不能只限於某一家,某一種書體,他對兒子的教育亦是如此。王獻之在向父親學習時,特別注重學習張芝草書。
有人認為,王獻之學習張芝書法是在王羲之死後,看來情況不是這樣,因為在王羲之還健在時,他就曾建議父親將張芝變章草為今草的經驗用於創製行草書。如果他沒有仔細研究過張芝草書,怎能向父親提出很有見地的建議呢!王獻之與他父親一樣,學書不僅限於一門,也不是專攻一體,對名家之長兼收並蓄,在向傳統、向別人學習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人們常說名師出高徒,名師教育學生不能以自己的作品為標準,而是要超過自己,創造出新的風格。
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王轟之的教育在王獻之身上達到了理想效果,項穆曾道:&ot;書至子敬尚奇之門開矣。&ot;1據《晉書&iddot;王獻之傳》記載:&ot;工草隸,善丹青??嘗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ot;關於書壁大字,虞龢《論書表》雲:見北館新泥堊壁白淨,子敬取帚沾泥汁書方丈一字,觀者如市??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紗裓,著詣子敬;子敬便取書之,正、草諸體悉備,兩袖及褾略周。年少覺王左右有凌奪之色,掣裓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門外,鬥爭分裂,少年才得袖耳。關於王獻之的學書經過,他在《論書表》中有這樣的記述:臣年二十四,隱林下有飛鳥,左手持紙、右手持筆,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經一週,形勢彷彿。其文章不續,難以究識。後載周,以兵寇充斥,道路修阻,乞食揚州市上。一老母姓沈,名光姜,惠臣一餐,無以答其意,臣於匙面上作一&ot;夜&ot;字,令便市債,近觀者三,遠觀者二,未經數日,遂獲千金。
很顯然這是虛構的故事,是王獻之編造出來的神話。孝武帝司馬曜要求王獻之用小楷寫出他學書的經過和秘訣,當時王獻之實在不願從命,但也不敢違命,於是他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把他編造的故事寫出來,這樣不但可以交差,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聲望和地位。此事迷惑了不少人,連唐代書法家虞世南也信以為真,他的《勸學篇》說:&ot;羲之於山陰寫《黃庭經》,感三臺神降;其子獻之於會稽山見一異人,披雲而下,左手持紙,右手持筆,以遺獻之。&ot;1孫過庭卻根本不相信王獻之遇到神仙的事,告誡人們&ot;以斯成學,孰愈而牆&ot;,以此求學書法,會碰壁的。
王獻之與他的父親王羲之一樣,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很小的時候就學習繪畫,善畫畜獸一類的動物,據傳曾有《渥1 馬宗霍輯:《書林藻鑒》卷六,卷五九,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1 [宋]陳思:《書苑菁華》。
窪馬圖》、《畫符及神》各一卷留傳後世。曾經有這麼一件事,&ot;桓溫,賞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駮牸牛,甚妙。&ot;2中國畫的山水畫潑墨、潑彩就是將墨、顏色隨意傾倒在宣紙上,然後根據氣勢和形狀進行皴染、勾畫,表現出山巒、樹石、溝壑、飛瀑,潑墨寫意需要很高的技藝,否則一榻糊塗。王獻之將筆誤落染在扇子上的墨團畫成一頭妙趣橫生的牛,可見他的繪畫功力不同一般。繪畫講究&ot;意在筆先&ot;,&ot;應物象形&ot;,在這裡全顛倒了,成了&ot;意在筆後&ot;、&ot;應形象物&ot;了,這是一個特例罷了,一切藝術規律都是相對的,這就是藝術辯證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