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意思。也就是說王導施行的是昏亂之政。而王導本人對此卻不以為然,他曾說&ot;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ot;2徐廣《曆紀》曰&ot;導阿衡三世,經綸夷險,政務寬恕,事從簡易,故垂遺愛之譽也。&ot;果然如此,後人對他的&ot;憒憒之政&ot;大加讚賞。王導是東晉的開國元勛,歷任元、明、成三帝,是權重位高的三朝元老,歷史上的評價很高,《王導傳》六千餘字,幾乎全是溢美之辭。他在建立東晉時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他&ot;務存大綱、不拘細目&ot;的執政方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晉初立,需要安定的現實要求,但此政治方略不能全盤肯定,特別是在後期有較為惡劣的後果。據《晉書&iddot;顧和傳》載:&ot;既而導遣八部從事之部,和為下傳還,同時俱見。諸從事各言二千石官長得失,和獨無言。導問和:卿何所聞?答曰: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採聽風聞以察察為政。導諮嗟稱善。&ot;既然可以網漏吞舟,何須&ot;察察為政&ot;?細緻瞭解治理情況豈不是多此一舉?在當時由於1 《晉書&iddot;王羲之傳》。
1 《晉書&iddot;庾翼傳》。
2 《世說新語&iddot;政事》。
王導的憒憒之政,對貪官汙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門閥豪強更是寬容放任。&ot;時王尋輔政,主幼時艱,務存大綱,不拘細目,委任趙胤、賈寧等諸將,井下奉法,大臣患之。&ot;1鑑於這種情況,陶侃和瘦亮都曾想起兵廢黜王導,由於郗鑒的勸阻,未曾行動。王羲之對在王導政治統治下的時局極為不滿,尤其對&ot;倉督監耗盜官米&ot;的罪惡表示極大的憤慨。主張懲辦貪官汙吏和不稱職的官員。王羲之反對&ot;網漏吞舟&ot;、反對王導的&ot;憒憒之政&ot;是不言而喻的。
四、政治理想
王羲之被後人稱為&ot;拔萃國舉&ot;,在他一生中不乏救國匡時之志。他給殷浩的書信中曾表示:若蒙驅使,關隴、巴蜀皆所不辭。吾雖無專對之能,直謹守時命,宣國家威德,固當不同於凡使,必令遠近鹹知朝廷留心於無外,此所益殊不同居護軍也。2當時關隴由苻秦王國統治,已蜀是由成漢王國霸佔,他們都很強大,經常侵擾東晉,構成外患。王羲之立志要&ot;宣國家威德&ot;,收復關隴、巴蜀,在邊疆艱苦奮戰、建功立業。但事實並不像他想像的那樣順利,後來他做殷浩的護軍將軍和會稽內史,在《恭命帖》中雲:&ot;尋復逼,或謂不可以不恭命,遂不獲已,處世之道盡矣!&ot;他的政治抱負並未實現。
王羲之認為力爭武功,作非所當,主張文治為上,政以道勝,寬和為本。宜虛己求賢,與有識之士共謀國家大事。
王羲之希望自己成為諸葛亮式的人物,自然他想有一個像劉備一樣的君主&ot;三顧茅廬&ot;。他非常讚賞諸葛亮對劉備的建言。諸葛亮在隆中長期觀察天下形勢,精心謀劃統一中國的策略。與劉備的這番談話就是所謂的&ot;隆中對&ot;。
上羲之在《遺殷浩書》,《與會稽王箋》中均站在比較客觀的主場,對&ot;彼&ot;、&ot;我&ot;的情況作了精闢的分析。他提出了&ot;保江&ot;戰略策略,從中不難看出他吸收了諸葛亮軍事思想。由於他所處的地位和諸葛亮不同,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政治綱領行事,而殷浩拒絕接受他的戰略對策。
王羲之敬慕諸葛亮,他與諸葛亮有不少相同之處。他們都是山東臨沂人,都在豫章(今江西南昌)任過職;他們唇槍舌劍,都有辯才。王羲之讚賞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聯合孫權、內修政理,以奪取中原,完成統一大業的一系列對內對外的政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