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畫所遊山水懸於室中,對之雲:&ot;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ot;郭景純有詩句曰:&ot;林無靜樹,川無停流&ot;。阮享評之雲:&ot;泓靜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ot;這玄遠幽深的哲學意味滲透在當時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賞中。
晉未宋初的謝靈運以山水為物件集中描寫,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準確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種形象,形成了鮮麗清新的藝術風格,山水詩文從晉開始發展到唐代,成為中國文苑的一大宗派。&ot;謝靈運師承先輩謝安遺風,登山臨水,並訴諸於詩篇??&ot;謝安與王菱之是同時代的人,可謂莫逆之交,情誼深厚。謝靈運的山水詩受到王羲之《蘭亭序》的啟迪和影響是必然的。
在論析山水詩的發展時,瞿蛻園認為:孫綽的《天台山賦》是替&ot;謝氏山水詩開了門徑的啟迪之作&ot;1。《天台山賦》是孫綽的力作,他自詡&ot;擲地要作金石聲&ot;。《天台山賦》有許多特色,確實有較高的藝術價值,&ot;赤城霞起以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ot;,意境深邃,詞句精當,不愧為名篇佳作。孫綽被稱為一代&ot;文宗&ot;也不過分。然而開謝靈運山水詩門徑的應首推王羲之。王羲之和孫綽是摯友,曾應邀參加蘭亭聚會,但《蘭亭集》一致推舉王羲之作序,而沒有請孫綽撰寫,可想而知王羲之在當時就其文采方面要比孫綽聲名大得多。王羲之的文學地位在當時超過孫綽,就其作品而言,《蘭亭序》要比《天台山賦》影響大得多。《晉書&iddot;王羲之傳》雲:&ot;或以潘岳《金谷詩序》方其文,羲之比於石崇,聞而甚喜。&ot;《蘭亭序》和《與吏部郎謝萬書》是王羲之文學方面的代表作。永和九年即公元353 年,王羲之邀請&ot;築室東土&ot;、&ot;文義冠世&ot;的名人雅士謝安,郗曇、孫綽、孫統、李充、支循、許詢以及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等四十二人,在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市蘭渚山麓的蘭溪江畔聚會飲酒賦詩,現存的蘭亭詩三十六首為二十一人所作。《蘭亭序》系王羲之為詩集所寫的序言。《蘭亭序》全文如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侈楔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元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重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乃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2 《全晉文》卷二七。
1 瞿蛻園:《漢魏六朝賦選》,中華書局1964 年第1 版。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涎,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這篇文章首先交持了時間地點,接著寫集會的原委,即修禊事。古代每年的農曆的三月上旬已日為修禊日,魏以後改在3 月3 日為修禊日。修禊是古代一種風俗,人們聚集在河邊溪旁借水消除災禍,以求得吉祥。所有參加聚會的人都是當時的名流雅士,&ot;群賢畢至,少長鹹集&ot;,&ot;畢至&ot;和&ot;鹹集&ot;意思相近,一義重複,加強了聚會的人的隆重感,增強了可讀性。
</br>
<styl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