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散無力。《破羌帖》中的&ot;虞&ot;、&ot;摧&ot;則保留其較多的筆畫以便與其他筆畫少的字形成對比。
&ot;草書尤重筋節,若筆無轉換,一溜直下,則筋節亡矣。&ot;1《破羌帖》許多字筋節刻畫都非常精采,&ot;賊&ot;字第一筆畫近似乎直角筆、力勁健,筆勢的轉換窮極變化,&ot;求之&ot;兩字垂筆特長,連筆而書,氣韻生動。&ot;適&ot;字為斷句的最末一字,字型稍大,有橫斷截流之勢。
喪亂帖
《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並裱於一軸,為白麻紙本。此帖中唐時流入日本,現藏日本皇室。其釋文為: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關於此帖的寫作時間目前無處查考,研究家們根據帖中所說的&ot;先墓&ot;、&ot;修復&ot;作出考證推斷。王羲之家的先墓在何處,韓玉濤認為&ot;先&ot;不是指王羲之的父親,他父親的墓在臨川,&ot;先墓&ot;而是指他祖父及以上人的墓,這些墓根據《新唐書&iddot;宰相世系表》所述在&ot;臨沂都鄉南仁裡&ot;。&ot;先墓&ot;初&ot;離茶毒&ot;,韓玉濤經過分析認為發生在晉室渡江前後,&ot;再離荼毒&ot;只有一次,即在永嘉十二年。
琅玡臨沂的先墓是由燕軍&ot;荼毒&ot;的,而荀羨斬了王騰之後即&ot;修復&ot;,所以斷定《喪亂帖》是永和十二年八月所寫。
王玉池根據《寶晉帖》中的《舊京帖》(又名《先墓帖》)推斷&ot;先墓&ot;在&ot;舊京&ot;,即西晉的京城洛陽。永嘉五年六月劉曜陷洛陽後掘西晉許多陵墓,《喪亂帖》寫於陵墓修復後。王羲之逝世前收復洛陽只有一次,即永和十二年桓溫打敗姚襄進入洛陽,並及時修復陵墓,故王玉池認為《喪亂帖》寫於當年的十月前後。
《喪亂帖》是人們熟知的名帖,為唐代響拓,摹填水平極高,反映了真跡的精神面貌。
此帖書寫的主要內容是&ot;先墓再離荼毒&ot;,&ot;高&ot;通&ot;罹&ot;,遇難之意,先墓遇到極其殘酷的災難,引發了感情的波瀾。起初情緒尚能控制,比較平靜,字勢凝重,工整。當寫到&ot;號慕摧絕&ot;、&ot;哀毒益深&ot;時,悲痛與憤慨的心情難以抑制,便&ot;痛不欲書&ot;了;寫到&ot;痛貫心肝&ot;時已&ot;意不在字&ot;1 [清]劉熙載:《藝概&iddot;書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1 版,第143 頁。1 [清]劉熙載,《藝概&iddot;書概》。
2 《中國書法全集19&iddot;王羲之王獻之二&iddot;作品考釋》。
了;寫到&ot;痛當奈何奈何&ot;時便逸筆草草,連筆而書。在這裡我們看到由行入草的全過程,正如韓玉濤在《王羲之(喪亂帖)考評》中所說:&ot;中國一切書體中,只有草書是最抒情的。??無病呻吟,不能做草;情不濃鬱也是寫不好草書的。這個道理,在《喪亂帖》,又一次獲得了證實。&ot;從《喪亂帖》中可見雄強、濃鬱的右軍風骨,書帖的前兩行有雄強、濃鬱之美,後六行這種美被慘澹之美所代替了,這是由於感情變化使然,韓玉濤的論述是很有見地的。
筆者認為,在書法上由行入草並不難,但如何處理,這並非單純的感情的驅動和摧化所能奏效的,《喪亂帖》由行人草是一個漸變的過程,&ot;痛當奈何奈何&ot;,&ot;奈何&ot;兩字寫得很草,但只有前面一個字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