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略的客觀原因。但統治階級不肯支援是主要的。王導雖然慷慨激昂地表示2 《史記&iddot;陸賈傳》。
要&ot;克復神州&ot;,但這純屬是一種策略,攏絡人心而已。呂思勉論及《王導傳》時說:&ot;此傳頗能道出東晉建國之由。三言蔽之曰:能調和南方人士,收用北來上大夫,不竭民力而已。??帝之本志蓋僅在保全江表而不間北方,即王導之志亦如此。故能志同道臺。東晉之所以能立國江東者以此,其終不能恢復北方者亦以此。&ot;1這種評論分析確實是擊中了問題的要害。
有經綸大略的軍事將領庾翼&ot;以石虎衰暴屢表北伐&ot;,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 年)他移屯襄陽,徵發六州內車牛驢馬和地主的奴僕當兵組織力量,命庾冰鎮守武昌,為翼的後援,準備大舉進攻後趙和成漢。當時蔡謨認為&ot;若棄江遠去,以我所短,擊彼所長,懼非廟勝之算&ot;。實際上,東晉士族地主和多數朝臣偏安江左,不肯冒&ot;累卵&ot;之險,害怕失去自己的安樂窩,所以反對這次北伐。而王羲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ot;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進鎮,想克定有期&ot;。王羲之盛讚如此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東晉統治集團內部雖有矛盾還不是太尖銳,更重要的是北方石虎繼位,他暴虐成性,任意殘害百姓,&ot;獵車千乘,養獸萬裡,奪人妻女,十萬盈宮&ot;1。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一觸即發。這些都為北伐提供了準得的良機。王羲之支援庾翼北伐還基於對庾翼為人的深刻了解。庾翼&ot;戎政嚴明,經略深遠,數年之中,公私充實,人情翁然,稱其才幹。由是自河以南,皆還歸附。&ot;2他早有&ot;復興&ot;的雄心壯志,以&ot;滅胡平蜀為己任&ot;,對北伐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基於敵我雙方的形勢分析,王羲之決定支援這次北伐。
(二)反對殷浩北伐
對殷浩發動的北伐,王羲之竭力反對。殷浩、桓溫都是握有兵權的大將,他們為權力之爭水人不容。殷浩將穎川荀羨作為羽翼以對付桓溫。王羲之密說殷浩、荀羨應以大局為重,他認為國家之安在於內外和睦,不宜內構嫌隙。可是殷浩、荀羨怎麼也聽不進去。當王羲之知道殷浩要冒然進行北伐時,立即以書勸阻,但沒有奏效。殷浩仍整軍前行,結果在穎水橋(今河南省許昌縣)吃了敗仗。殷浩不甘心自己的失敗,準備再度北代。王羲之以為必敗,並立即致書於殷浩和會稽王表明自己的觀點和主張,&ot;盡懷極言&ot;勸其休養生息,尊賢虛已,不要快意於目前,致生民於塗炭。
王羲之在《遺殷浩書》中寫道:知安西敗喪,公私惋恆,不能須臾去懷,以區區江左,所營綜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敗喪,此可熟念。往事豈復可追,願思弘將來,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興之業,政以道勝寬和為本,力爭武功,作非所當,因循所長,以固大業,想識其由來也。自寇亂以來,處內外之任者,未有深謀遠慮,括囊至計,而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記,忠言嘉謀棄而莫用,遂今天下將有土崩之勢,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追咎往事,亦何所復及,宜更虛己求賢,當與有識共之,不可復令忠允之言常屈於當權。今軍破於外,資竭於內,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過還保長江1,都督將各復舊鎮,自長江以外,羈摩而已。任國鈞者,引咎責躬,深自貶降,以謝百姓,更與朝賢思布平政,除其煩苛,省其賦役,與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懸之1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1 版,第4 章第1 節。1 《晉書&iddot;石季龍載紀上》。
</br>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