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相提並論的樂集。古典伊斯蘭教音樂所留下的,是廣泛論樂的理論文學,一些文人藝匠對於樂師和音樂場合的敘述和描繪,在不同時期儲存下來的幾種古老樂器,當然還有人們腦中對於久已過去的表演的鮮明記憶&rdo;。[17]
18世紀描繪女性樂手演奏的奧斯曼細密畫
到奧斯曼帝國時期,軍樂最為著名。奧斯曼軍樂可能源自中亞地區,在14世紀使用低音鼓和蘆笛,到17世紀開始使用小號、一對小銅鼓、鐃鈸和&ldo;土耳其新月&rdo;(即擊節拍的樂器,在一根華美的棍子上裝有黃銅或白銀製成的鈴鐺,搖動擊節)。18世紀奧斯曼軍樂對歐洲音樂影響很大,海頓(1732‐1809年)的《軍隊交響曲》、貝多芬(1770‐1827年)的管絃樂曲《雅典的廢墟》和《第九交響曲》、莫扎特(1756‐1791年)的歌劇《後宮誘逃》和《a大調鋼琴奏鳴曲》即《土耳其進行曲》均顯示出奧斯曼帝國軍樂的巨大魅力。歌劇《後宮誘逃》的配樂大量使用裝飾音和裝飾性質的曲調,並在序曲和幾個宏大場景中為管絃樂隊添入具有土耳其特色的大鼓、鈸、三角鐵等打擊樂器,從而烘托出恢弘陽剛的英雄氣氛。《a大調鋼琴奏鳴曲》即《土耳其進行曲》第三樂章具有濃鬱的土耳其風格,迴音式的旋律音型和倚音裝飾音流暢雄渾。進入19世紀,歐洲音樂開始反哺奧斯曼帝國軍樂。1826年蘇丹馬哈茂德二世消滅近衛軍團之後,希望重建一支軍樂團,更換嗩吶、喇叭、銅鼓和邊鼓等傳統樂器。1831年,基斯佩&iddot;唐尼澤提赴伊斯坦堡組建奧斯曼帝國新的軍樂團,並在蘇丹創辦的帝國音樂學院執教。薩菲特是奧斯曼帝國首位赴歐洲學習音樂的人,他在1886年赴法留學,回國後擔任長笛手。
奧斯曼軍樂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