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4/4頁)
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來的現成經驗,再結合自己的經驗加以總結,這樣做事成功的機率會大大的提高,失敗的可能性會壓縮到最小。
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器,無之以為用。”我理解為:用三十根輻條造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裝車軸,才有車子的作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空的地方可放東西,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門窗造房子,當中空的地方可放東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器具用的都是它的空間。這又是老子給我們指明的修煉心境的方法。善架車的駕駛員,能夠確保終生平安,駕駛技術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給別人留有足夠的空間,才是確保自己安全的關鍵。這個哲理非常重要,我們做人、做事,眼睛不能只看到自己,不能要求別人給自己提供多少空間、多少方便,這種要求可能永遠都做不到。馬上能夠做到的是自己給別人提供空間和方便,不要奢望回報,日積月累回報自然到來。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與“福”的辨正關係,是中國人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哲學思想。所謂:“居安思危”、“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晴帶蓑衣飽帶乾糧”等等,這些常掛在中國人嘴邊的話語裡都蘊涵了這種哲學思想。時時提醒我們: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頹廢。“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是很多中國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名言。事物向著自身反對的方向發展,經過逐漸的加量,到了一定的時候,就突然變成與自身相反的事物。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之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應該理解為尊重愛護一切自然規律和法則,這裡的慈就不僅僅是對人而言的了,是對萬事萬物的慈愛之心。國家對國家、文化對文化、社會的各個階層之間、人對大自然、人對動物世界、人對各種資源等等都要有慈愛之心。如果人類都以慈愛之心對待萬物的話,今天面對空前惡化的自然環境還會如此畏懼嗎?在古代,蒙古人也好、鄂倫春人也好,乃至於撒哈拉沙漠裡的土著人,他們在捕獵的時候都不會獵殺幼小和懷孕的獵物,所以千百年來他們有捕不完的獵物,這就是一種慈愛之心。“儉”我們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生活中的勤儉節約、艱苦樸素,而應該理解為合理的利用一切資源。砍樹不要忘了植樹,放牧不要忘了植草,開礦不要破壞環境,建工廠首先要考慮排放,企業管理不要忘了以人為本,總之不能不計後果的掠奪性開發。“不敢為天下先”由於老子的思想體系,不僅僅是針對人的,而是針對萬事萬物的,所以應該理解為:永遠都不敢成為自然的主宰,在自然面前永遠都只有順應而不是抗衡。要是這樣理解的話,老子的論述簡直精闢之至,彷彿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看到了今天要發生的事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裡闡述了“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等等,這些磨練意志、修煉心境的精闢論述。
儒學透過“忠孝仁義”修煉人們的行為規範,把人們劃分為“君子”和“小人”兩種。但是,從古到今,那種“金玉之外,敗絮其中”的“偽君子”還少見了嗎?如果把心境修煉到一定層次,再修煉“忠孝仁義”的話,那展現於世人的一定是忠孝兩全的謙謙君子了。
近代中國歷史的屈辱,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