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第2/3頁)
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勞動力的性質變了, 農民擺脫隸農身份,成為自由出賣勞動力的長工和日工。最後是產品分配的 性質變了,封建的超經濟的剝削關係已為資本主義的僱傭關系所代替了。這 樣,作為封建經濟基礎的主要部分‐‐所有制關係、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都 在農業改革這股洪流的衝擊下瓦解了。同時,深入的農業改革又加速了容克 的資產階級化,富農階級的出現,以及資產階級的購置地產,使一個資產階 級化的容克和地主化的資產階級混合成長的新階層逐漸形成。因此,正是這 個變革,使德國的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化,可能採取溫和的、自上 而下的調整手段來完成。而且也正是這個變革的深入開展,使德國的統一問 題提上議事日程。
第三節 民族解放戰爭 民族運動的興起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是德意志民族覺醒的警鐘。在此之前,作為
德意志民族外殼的神聖羅馬帝國,只是個影子。在人們的意識中,只有小邦 國,只有歐洲,只有世界其他國家,很少有德意志。上層階級甚至以採用外 國的風尚、服裝、禮儀、生活方式、觀念和語言為榮。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民 族團結的範例,宣告了各民族的自由、平等,拿破崙在德意志以&ldo;革命者&rdo; 身份出現的同時又充當了貪得無厭的掠奪狂。這就從正反兩方面啟動了德意 志民族意識和民族主義運動。
從 1800 年起,德意志掀起猛烈的民族運動。儘管這個時期的民族主義是 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混合,但目標是一致的:要求民族團結,反對異族壓 迫,恢復德意志的獨立性。洪堡在任普魯士駐羅馬公使時,痛感祖國的淪陷 和民族的恥辱,決心改革教育,使受教育者成為民族解放事業的先鋒戰士。
1813 年的解放戰爭,全體柏林大學的學生均投身其中。1807‐1808 年冬,費 希特在敵軍佔領的柏林發表了一系列《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說》,論證了存在 一種不可磨滅的德意志精神,號召爭取形成一個作為人類理性王國核心的德 意志民族國家。演說影響了整整一代德意志青年,激勵他們為德意志民族的 獨立和復興而英勇戰鬥。浪漫學派更是把民族精神和民族活力作為創作的中 心題材。海德堡的三位浪漫派作家,阿希姆&iddot;馮&iddot;阿尼姆和克萊門斯&iddot;布倫 塔諾合編的民間抒情詩《少年的魔笛》(1806),約瑟夫&iddot;格雷斯的《德意 志人民叢書》(1807),都以鮮明的觀點揭示德意志的歷史意義,宣揚德意 志人的民族權利。對此,施泰因稱讚說:在海德堡燃起了一股吞噬法國人的 熊熊烈火。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